医药行业趋势以及重点关注公司

发布日期:2010-06-10  |  浏览次数:52558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第一季度医药工业经济运行良好,各项指标增长良好,但出口增长指标一般。

 
  医药类上市公司整体表现优于行业平均,尤其是利润指标。
 
  医药类上市公司业绩两极分化明显,产业集中度增加。
 
  大型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表现优异,对行业利润增长贡献突出。
 
  第二季度因SARS影响,相关公司将受益
 
  下半年重点关注海正药业、国药股份、华北制药、丽珠集团。
 
  一、医药经济整体运行趋势
 
  (一)医药经济持续增
 
  我国1990年-2001年每年的医药工业总值分别为392、 502、634、746、862、1060、1251、1400、1630、1946、2332、2700 、3300亿元,年均增幅达19.5%;1990年~2001年每年的药品总销售额分别为151.42、176.67、208.13、231.34、373.91、464.04、 532.03、607.29.776.87.922.90、1084.5、1260亿元,年均增幅达21.7%。200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3300亿元,增幅也达18.8%,高出国民经济增幅10多个百分点。医药行业"十五" 发展目标是: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12%左右。
 
  人口的自然增长是药品市场需求增加的基本因素。 2000年,我国人口有12.95亿,到2005年我国人口将达13.3 亿,人口净增长将对医药产品产生新的需求。而且2000年第5 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60岁以上)人口接近1.3 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0%,中国已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未来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左右的幅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总数将达到1.6亿,占总人口数的11.52%;2025 年将增加到2.8亿,占总人口数的17%;到2050年将超过4 亿,占总人口数的27%,并达到顶峰。目前,老年人口的药品消费已占药品总消费的50%以上,人口的老龄化进一步促进药品消费。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药品需求。我国1990年~2001年每年的人均用药水平分别为13、15、18、 20、31、38、43、50、62、74、85、99元。目前,我国的药品消费水平还很低,而中等发达国家人均药品消费额已在40美元~50美元之间。但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用药水平也在逐年上升。通过对广大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中国药品市场也将呈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药品消费结构性变化
 
  用药结构渐趋合理。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及新的 "医改"方案的出台,将对我国药品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天然药物、海洋药物将可能挑战常规化学药物的地位。疗效好、价格低廉是患者用药时必须要考虑的两个因素。因此,高质低价的药品销售量会继续增加,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零售市场也正在日趋扩大。目前,全国医药市场的批发、零售结构正逐渐发生变化,医药商品零售额的比重已由过去的5%提高到15%以上,少数地区已上升到20%~30%。预计这种势头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还将进一步扩大。
 
  非处方药品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药品分类管理将带来药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我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十分可观, 1990年为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9.1亿元),1994年上升至 10.1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3.8亿元),4年内增长3倍多。 1996年,我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升至1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107.9亿元),已成为世界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增长最快的国家。据统计,2001年,我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已过240亿元,占药品销售总额的20%。虽然目前我国人均非处方药消费低于全球人均非处方药消费水平,但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自我药疗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实施,我国非处方药市场已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有关专家预计,到2005年,我国的非处方药销售额可望达600亿元, 202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非处方药销售市场之一。
 
  (三)药品价格渐趋合理
 
  我国药品价格虚高的现象将会基本扭转。受国家对药品价格调控力度加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影响,药品价格近年来持续走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1997年以来,国家计委先后10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降价药品达200多个品种。中、西药品零售价格指数涨幅从1996年的8.8%逐步下降到2000年的0.3%, 2001年为-1.5%,首次出现负增长。2002年,药品价格指数进一步降低,1月~3月分别为-2.7%、-3.4%、-3.7%。几次降价后,国内药品价格将渐趋合理,价格走稳。
 
  (四)行业集中度加大
 
  我国医药业长期被企业多、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等顽疾所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竞争加剧,一些企业将被兼并、重组,一些企业将不得不退出市场,中国医药市场"版图"也将重新划分。这种优胜劣汰的结果是医药企业数量逐年减少。 2001年已淘汰占制药企业总数10%左右的小型制药厂,2002 年可再淘汰10%左右的小型制药厂。据有关专家预测,"十五" 以后,中国医药企业将减少25%-35%。国家对医药行业"十五"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目标也调整为:在现有大型企业集团的基础上,通过股票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着力培育 10个左右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年销售额占全国医药工业企业销售总额的30%以上,其主要产品具有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的能力;培育5个~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占到医药行业销售总额的70%以上;建立10个在国内外知名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1000个以上;建立一批区域性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100个左右。
 
  (五)医药市场结构多元化
 
  医药行业资本来源多元化。按产值计算,医药行业中股份制经济在全行业的比重已从"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资"经济从15%上升到18.8%,国有经济从 55%下降到36.1%。国内药品市场在国有医药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各类型的集体经济、股份经济以及"三资"和" 合作"经济都在共同发展。这种多元化的医药经济结构,对活跃医药市场大有好处。

分页标题

 
  医药市场的构成多层次化。它包括以招标为特征的开放性市场、以医药合同为基础的半开放性市场、以国家计划为基础的封闭性市场和以自由购销为特征的零售市场,都是以药品市场为导向,充分体现供求关系、价值规律。
 
  药品需求多样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品和保健食品购用量越来越大。有资金支持的购销者对高档药品、新药有特殊偏爱,而中、低层次的购销者仍占据大部分药品市场份额。全国最近两年医药大类销售就呈现以下变化:老年人、妇女、小儿用药量有所上升,成年人用药量有所下降;新品种需求量上升,老品种需求量下降;保健药品、名特优成药用量上升,一般药材、成药用量下降;合资药用量上升,进口药用量下降。
 
  (六)医药现代物流发展进一步加快
 
  我国医药行业的毛利一直在下降。目前国内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12.6%,而平均费用率却达到 12.5%。2002年1月~9月,我国医药商业平均纯利润率仅有 0.59%。美国医药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5%,平均费用率只有3%~4%,平均商业纯利润率达到1%~2%。我国现在从事药品批发的企业多而小,近17000家批发企业中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10家,超过50亿元的只有3家-6家。而我国12万家零售企业中,最大连锁店年营业额也只有5亿元。现代物流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随着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加快发展医药现代物流是应对国际竞争的一项重要手段。
 
  (七)国际原料药产业链转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医药市场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竞争市场已勿庸质疑。几年后,庞大的中国医药市场将吸引外国大公司巨资的不断投入,中国将成为全球主要的原料药及制剂生产基地,药品进出口贸易将急剧增长,药品价格悬殊的现象将荡然无存,医药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化。全球化学制药工业结构大调整,"转移生产"的趋势对中国原料药出口十分有利,入世后这种趋势有可能发挥更大的效应。
 
  (八)体制改革影响
 
  《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实施,对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如新药的定义改变后,仿制药品的申报手续简化了、费用减少了,有利于擅长仿制的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
 
  受医疗保险改革的影响,近两年医院药耗增幅明显下降。医改前我国医院用药连续10多年年均增长25%左右,医改后增长趋势明显放缓。十四个城市典型医院用药2000年较1999年增长19.47%,2001年下降为增长7.43%。2002年出现逐季回升的势头,全年增长12%。可见,医疗保险改革的冲击波正在逐渐减弱,对医药市场的增长十分有利。
 
  二、第一季度运行情况
 
  (一) 全国医药工业经济指标
 
  2003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普遍加快,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为完成全年各项预期目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9%,比去年同期高2.3个百分点
 
  2003年一季度医药工业企业完成90年不变价总产值929.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89%,也高于上年四季度。虽然第一季度是我国的春节期间,对企业的生产安排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医药工业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这预示着我国医药行业必将迎来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一年。
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完成现价总产值720.27上年同期增长13.32%。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640.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23%。工业产销率91.17%,低于去年平均水平1.59个百分点。进入2003年,医药工业产销衔接情况还未得到扭转,在今后一段时间,供大于求的市场需求矛盾仍将是医药企业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
 
  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638.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13%。销售收入与销售产值的比例为99.79 : 100,虽然受春节的影响,但一季度医药工业的资金回笼情况较好。
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18.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33个百分点,利税率为18.50%。
全国医药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8.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07%,医药工业销售利润率为9.10%,高于去年同期0.38个百分点。
 
  (二) 全国化学制药工业经济指标
 
  作为医药工业重点行业的化学制药工业完成90年不变价总产值643.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6%,化学制药工业不变价占医药工业不变价比率为69.22%。全国化学制药工业完成现价总产值404.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86%。
 
  全国化学制药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69.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69%。工业产销率91.27%,略好于整个医药行业,但产销衔接仍不理想,与医药工业整体情况基本一致,化学制药工业销售产值占医药工业销售产值57.65%。
 
  全国化学制药工业完成销售收入367.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6%。销售收入与销售产值的比例为99.45:100,资金回笼情况基本良好。
 
  全国化学制药工业实现利税6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8%,平均利税率为17.22%,化学制药工业利税占医药工业利税的53.46%。
 
  全国化学制药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81%,利润率为7.87%,化学制药工业实现利润占医药工业利润的49.71%。
 
  (三) 全国医药工业、化学制药工业出口情况
 
  全国医药工业出口总额达10.0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37%。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所述,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增长迅速,其中出口增长33.5%,比去年同期增长23.6个百分点,而医药工业的增长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进一步反映了我国药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强,出口形势仍不容乐观。
  
  全国化学制药工业出口总额达6.3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2%,远远低于全国水平。

分页标题

 
  三、第一季度上市公司经营状况
 
  (一) 总体状况良好
 
  国内医药工业第一季度呈现良好态势,而医药类上市公司第一季度的整体表现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09%,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增长20.79%,利润总额增长21.56%,净利润同比增长20.04%,四项收入盈利指标基本同步增长。
 
  化学制药行业共有27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1.73%,增幅小于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但与化学制药行业第一季度的同比增长基本持平。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了19.85%、39.10%、41.86%,三项利润指标的同比增幅远远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一方面化学制药的整体毛利率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化学制药行业特有的庞大的三项费用并没有随着收入而同步增长,导致利润的上升。
 
  医药商业类上市公司的表现远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医药商业目前的经营环境,即使行业内的强势企业仍不能避免行业总体毛利率下滑,费用上升的状态,利润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
 
  (二) 两极分化明显
 
  在医药类82家上市公司中, 有31家净利润增长超过了全行业平均20.59%的增长,有52家净利润增长低于平均水平,其中有32家的净利润出现负增长。可见,行业内部的经营业绩分化明显,行业净利润增长大部分由少数公司贡献,而一些公司甚至出现了巨额亏损。
在全行业净利润增长前20位中,剔除因上年同期的基数而出现的大幅度增长这一因素后,有一些公司值得重点关注。化学制药的有:海正药业、东盛科技、华北制药、鲁抗医药、华海药业、哈药集团;医药商业的有:国药股份;中药的有:白云山、太太药业、九芝堂、云南白药。
 
  (三) 化学制药表现优异
 
  化学制药业27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为41.86%,远高于上市公司全行业平均水平。化学制药业的行业集中度犹为突出,27家公司中仅有6家公司净利润增长高于化学制药子行业平均水平,这6家公司贡献了化学制药业绝大部分的利润增长。除了东盛科技外,海正药业、华北制药、鲁抗医药、华海药业、哈药集团这5家公司几乎是同一类型的企业,即以规模成本优势取胜的原料药制造企业,而且其主打产品均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能力。这一状况也符合我国制药业在国际制药产业链中的分工,相对而言,我国的原料药的规模产生有着比较优势,国际原料药生产重心正逐步移入中国。大规模原料药生产企业在今后的竞争中将变得更加强势。
 
  (四) 中药利润增长趋缓
 
  27家中药类上市公司2003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4.28%,低于医药行业平均20%的同比增长,盈利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中药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净利润增长前10位的公司均超过了全行业平均水平,除了通化东宝、华源制药基数较低,增幅大之外,其他8家公司都是业绩稳定的大型企业,表现优良。
 
  (五) 生物制药光环渐黯
 
  生物制药光环逐渐黯淡,14家生物制药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仅为1.06%,远远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增长排名前5位的四环药业、科苑集团和北生药业盈利能力不强,仅因为基数低而增幅大,海王生物仍然是巨额亏损,只是减亏。
由于生物制药中仿制药泛滥,产品重复恶性竞争而导致行业总体利润下滑。
 
  (六) 医药商业走出低谷
 
  尽管医药商业企业的经营环境仍然不容乐观,但已走出低谷。国药股份凭借强大的网络优势,在医药商业中一枝独秀,首季净利润增长88%。北京是目前SARS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作为北京地区最大的医药商业公司,国药股份值得重点关注。
 
  四、下半年重点关注的子行业及公司
 
  (一) 化学原料药公司
 
  跨国公司在新药开发上的投入远远大于其在生产过程的改进和开发新工艺上的投入(这种"重研究,轻制造"的态度一直是欧美企业的通病。尽管我国企业在新工艺上的投入绝对值仍然无法与跨国企业相比,但中国的化学药企业在一些重点产品工艺投入上是完成可以与跨国企业相抗衡。
同时,新药仍占全球医药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普药的市场占有率将越来越高。普药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已可以满足治疗常见疾病的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需要。而在非专利的普药竞争领域,价格与质量的竞争成为致胜的关键,这为中国制药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国内大规模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随着规模的扩大,生产工艺的改新,其相对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大型原料药生产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
 
  2003年以来,部分品种原料药价格走好,包括VC、头孢类抗生素等。下半年化学原料药企业仍然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重点关注:
 
  海正药业:主营抗肿瘤与心血管类原料药出口,2002年已基本完成产品结构调整,产品整体毛利率水平提高,盈利能力增强,预计2003年全年的业绩将比2002年增长50%左右。
 
  华北制药:VC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将为公司带来盈利增长。主要产品青霉素、头孢原料药价格平稳,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估计全年业绩增长在40%左右。
 
  (二) SARS相关公司
 
  作为SARS主要治疗药品-利巴韦林的需求大量增加。利巴韦林注射剂及口服剂的生产厂家众多,各有20余家。涉及上市公司的有:国药股份下属的国瑞制药、丽珠集团、上海医药下属的华氏制药。糖皮类激素用于重症病人,刺激免疫系统,天药股份是皮质类激素原料药的专业生产厂商,但由于用药量少,对业绩影响较小。
 
  相对治疗类,预防类药品生产厂家显然受益较多。
 
  抗病毒类的中成药作为预防用药,普遍销售增加,其中板兰根与双黄连口服液最为突出。

分页标题

板兰根作为预防非典型的药物,销售量猛增,白云山占有板兰根市场60%的份额,年销售额过亿。广东是疫情原发地,白云山的板兰根曾经一度供不应求,板兰根产品在公司销售额占据5%的比例,因此对白云山的业绩有明显影响。同仁堂也是板兰根的主要供应商,但板兰根所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不大。
 
  双黄连口服液因为非典型肺炎而价量俱涨。竹林众生与哈药集团作为市场份额第一、第二位的制造企业,从中受益。生产抗热解毒中成药的厂家将普遍受益,尤其关注疫情较为严重的北京与广东地区。如丽珠集团、同仁堂。疫情严重地区的医药商业企业,特别是大型批发企业,其销售额将因此而上升,关注广州药业与国药股份。
 
  (三) 强势医药商业公司
 
  尽管医药商业经营环境仍然严峻,但强势医药商业公司已走出低谷。国药股份是国内销售网络覆盖最全的医药商业公司,拥有几十个畅销药品的独家代理权。作为北京地区占有垄断地位的医药商业企业,其第一季度业绩增长强劲,受SARS影响,2003年度的销售额将较大幅度的增长,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