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的光荣与梦想

发布日期:2010-06-13  |  浏览次数:56592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医药行业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得益最多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深入,成效最显著的行业之一。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医药市场也逐步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制药企业以及这些企业所带来的产品和它们特有的文化。

    据记载,早在2O世纪初已经有跨国制药企业的先行者开始了在中国的经营活动,如美国的礼来公司在1903年就在当时的上海成立了代表处,瑞士的罗氏公司、德国的默克公司等也在同期陆续进入中国,但它们与中国市场真正开始全面的"亲密接触",还是改革开放以后。
 
    70年代中后期,我国逐渐恢复了药品进口,自此进口额年年递增。80年代,国家医药管理局提出了以"新产品、新技术、外向型"为基本内容的"医药行业利用外资指导三原则",医药行业开始大规模的引进外资。
 
    进入80年代,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医药产业通过不断探索和发展,从最初设立药品生产基地,再到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经营整体转移,最后进入中国医疗体系的市场竞争,才走出了一条投资布局逐渐深化的道路。其中一些公司的名字,不仅是业内人士,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早已耳熟能详。
 
    生产金施尔康系列药品的百时美施贵宝公司1982年进入中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第一家中美合资制药企业。该公司目前在中国已有40多个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品牌。3年前,其全球首席执行官彼得*多兰将进入中国市场称为该公司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说,"中国一直是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重要市场之一,在过去20多年里,百时美施贵宝公司通过所生产的药品和营养品,帮助许多中国人提高了生活质量,我们希望以后能为更多人做出贡献。"随之,百时美施贵宝将其全球14个研发中心之一选址在中国,使中国更多地参与到国际临床研究项目中。一个值得一提的例子是,在慢性乙肝治疗新药--博路定上市之前,中国参与了该药开发的全球同步多中心临床研究,并贡献了1/3强的临床数据。
 
   

分页标题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是所有跨国制药公司在华的一个缩影。
 
    目前,世界前20名的跨国医药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合资工厂。如20014月阿斯利康投资1亿美元在无锡设立工厂,200410月葛兰素史克在天津投资1.36亿美元修建工厂等都曾轰动一时。此外,许多中国药企都留下了外资控股运作的身影,如西安杨森、天津中美史克等企业外方控股都超过了50%。而近年来,外资新设立的合资企业,外方往往要求控股90%以上。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对于多数制药跨国企业来说,进入中国市场就意味着攫取高额利润,这一点反映在各大跨国药企在华的业绩上,从全球十大制药巨头陆续披露的2007年全年财报中可以看到,它们在中国的业绩无不全线飘红。
 
    数据显示,继各大跨国药企2006年在华销售收入平均同比增幅超过15%之后,2007年这一增幅的平均数又跃上20%。增幅最高的罗氏公司,去年的全球销售额增长10%,而中国市场增幅则高达30%。对比最明显的是诺华公司,其制药环节在全球的销售额增幅仅6%,在中国的销售额增幅却高达24.5%。
 
    跨国制药公司在华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为中国在资金、就业机会、产品、技术、理念、营销方法、管理体制和人才诸多方面带来了巨大益处。
    
 
    普通患者最有切身的感受,比如在十二指肠溃疡治疗中,20年前治疗药物只有颠茄等缓解症状的药物,缺乏根本治疗手段,而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在中国上市后,患者只服用一周即可根除困扰其多年的顽疾。目前,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上市的产品几乎覆盖了所有的治疗领域,其中包括越来越多的原发研制新药。
 
    1978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男性为

分页标题

66.9岁,女性为69岁,去年,世界卫生组织在《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称,中国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71岁及74岁。跨国制药公司所带来的完善医疗保障可以说功不可没。
 
    此外,许多国际标准也伴随着跨国企业进入中国,例如GMPGSPGCPGLP等等,现在这些标准已经成了中国法规政策中的重要部分。当然,跨国企业也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市场营销与产品推广模式,并随之产生了一些新的职业,如医药代表、产品专员、职业医药经理人等。在30年的变迁中,很多重要岗位的领导者已经从外国人变成了中国人,跨国企业培养出的很多本土人才已经走出了跨国企业,在本土企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为本土药企发展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为重要的是,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开展临床实验,投资建设工厂,让中国本土企业有机会学习到相关技术和流程。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全球性医疗开支缩减与近年专利药专利保护期大规模到期等原因,跨国药企不得不加大新药研发并展开错位竞争,以缩短新药研发周期,加快上市步伐,中国逐渐成为跨国药企首选地之一。诺和诺德、诺华、阿斯利康、罗氏制药等跨国制药巨头相继喊出"研发,到中国去!"的口号。
 
    诺和诺德公司的产品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进入中国市场,1994年初,成立了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并在北京建立了世界级的研发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在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研究中心。这是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致力于生物技术基础研究的研发中心,同时也是诺和诺德公司目前在海外设立的两家研发中心之一。
 
    诺华也致力于中国长期药品发展,在上海建立了诺华生物研究所在全球的第8个研究开发中心,总投资额达到1亿美元,并在江苏常熟建立了一个苏州诺华制药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额达到1.75亿美元,为诺华全球创新药品开发和生产原料中间体。
 
    此外,阿斯利康20079月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合作,成立在华首个临床药理研究中心。该公司还拟追加投资,在上海建立"

分页标题

阿斯利康工业园"。罗氏制药也在200710月宣布成立药品开发中国中心,完成其在华药物研究、药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环节等整体布局。
 
    跨国药企从建立工厂到建立研发中心的转变,主要源于中国医药领域的市场变化,特别是中国有望在2010年前后成为世界上最大药品市场的巨大诱惑。此外在化学、生物学等与制药行业相关的科研领域中国有着良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众多人才,最重要的是,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越来越受到跨国企业的肯定。
 
    去年8月份,瑞士诺华制药公司宣布取消在印度的研发投资计划,因为印度金奈地方法院拒绝了诺华公司保护其药物格列卫专利的要求。诺华总裁丹尼埃尔*瓦塞拉表示:这个判决不是希望我们到印度投资研发的邀请。
    诺华现已准备把资金投放在能提供较好保护的国家,特别是中国。诺华中国区总裁李振福也说:"诺华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当说有相当的信心。"
 
    西药东进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带来了挑战。许多国内制药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产品重复多、大部分生产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新药研究开发能力低、管理能力及经济效益低。还有药品质量监控不严,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极弱等。
 
    一个好的医疗体系,应该是中药与西药相互借鉴、和谐共存的体系。在鼓励招商引资,重视跨国制药公司的同时,也要重视民族制药工业的发展。今年35,***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这为国内制药企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有识之士指出,本土制药企业必须抓住机遇,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科技产品,把眼光放到新药的研发上来,增强医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资本运营,通过兼并、重组解除小规模的束缚,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促进生产流通的规模化、集约化,才能促进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也才能真正保证国家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建立。
 
    诺华
 
    1996年,瑞士莱茵河畔两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公司--汽巴-嘉基公司和山德士公司宣布合并,成立了诺华公司。10多年来,诺华公司不断发展,为全球的医药保健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位居世界500

分页标题

强企业前列,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诺华在华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1886年,嘉基公司开始在中国推广染料,此后汽巴与山德士先后进入中国市场;1938年,汽巴公司在上海成立办事处;1979年,汽巴-嘉基公司在北京成立办事处;1987年,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成立(原北京汽巴-嘉基制药有限公司)1990年,上海诺华动物保健有限公司成立(原上海汽巴-嘉基禽畜保健有限公司)1997年,诺华中国总部在北京成立;2005年,诺华中国人才发展中心在北京成立;2006年,山德士(诺华非专利药事业部)进入中国;2006年,苏州诺华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在江苏常熟奠基。
 
    诺华不断研究、开发和推广创新产品,希望帮助人类治愈疾病、减轻病痛和提高生活质量。诺华承诺通过自身对经济的贡献、通过有益于环境和社会的产品、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坦诚交流回馈社会。
 
    葛兰素史克
 
    200012月,当时的全球两大制药巨头葛兰素威康公司和史克必成公司强强联合,合并成立了葛兰素史克公司。该公司总部设在英国,英国和美国为其两大业务营运中心。公司在全球117个国家拥有超过10万名员工。2007年,葛兰素史克全球销售额达227亿英镑,拥有全球药品市场中近7%的份额。
 
    葛兰素史克公司在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分页标题

20世纪初,1908年,威康代表处在华设立;1910年,葛兰素办事处在上海设立。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呼唤下,葛兰素史克公司将最先进的制药技术、最优质的产品、最新型的商业模式和最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以及市场营销技巧引入了中国。
    
 
    "让人们能够做到更多、感觉更舒适、生活更长久,从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葛兰素史克公司以创业者的热情主动承担历史使命,不断追求革新,在包括抗病毒(艾滋病,乙肝等)、抗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抗抑郁等)、呼吸和胃肠道/代谢(哮喘、糖尿病和消化系统等)以及癌症和疫苗等领域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此外,在消费保健品领域,葛兰素史克亦拥有多个家喻户晓的品牌,涵盖非处方药、口腔护理产品、戒烟产品和营养保健饮料等多个领域。
 
    辉瑞
 
    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辉瑞始终承诺并致力于促进中国经济繁荣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辉瑞在北京设有管理中心,在上?;m舧荙???­G3?粩渟徜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