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研发和发展方向的一点建议

发布日期:2010-06-13  |  浏览次数:63599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我的专业方向是中药提取方面的,但还没有过在企业里面从事这方面研发或生产的经验,所以我的想法或者是见解也仅仅是停留在一种理论上的或者在我自己看来是理想状态的,望大家给予包含。下面我就从自己的角度态开始谈谈中药研发和发展的方向:
 
一、提取、分离、纯化等的技术研究,为筛选活性物质做准备。当然这方面相对来讲我们国内已经研究的比较透彻;二、活性研究,研究中药里面哪些成分是有效的,最重要的是对最佳剂量的确定,如果可以通过那些纯的有效成分之间的组合发现那些有效成分之间的协同或者拮抗作用,并确定组合里各自的剂量那就最好不过了,这样可以保证我们的中药的最佳疗效;三、药理研究,通过药理研究明确到底我们的中药到底是怎么产生效果的,以便促进我们改善处方;四、把中药研发同中医理论结合起来,让中医理论来指导我们的中药研发,反过来通过中药研发来丰富我们的中医理论;五、加强对中药研发、生产的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发展中药研发生产方面的专利申请和质量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最终把我国关于中药方面的理论和专利、标准等推向国际。
 
第三点是最该也是难度最大的,中药不像化药成分太复杂了,只一味药所含的化合物就不知多少,何况处方中都是几味,十几味的,加之水煮醇提的互相在发生化学反应,就把问题更复杂话啦,想弄明白中药的药理难度太大了。不过我觉得你提到的二到是个解决三的好思路,先提取、分离、纯化处方各中药的有效单体,在将它们配比混合后做药理试验与原方效果比较说不定还真能弄明白点什么,如果能解决药理问题中药就不怕不被外国人接受了,就可以打入国际市场了。
 
很多帖子我都谈到了,中药的研发必须要中医医生牵头,否则我们这些知识背景是植物,化学,即使是中药学(中医方面的底子也很差)的人是很难让中药的研究有所突破的。如果你做在的研究团队有很强的中医临床方面的牛人(真正的牛人,有探索精神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牛人),可以继续进行中药方面的研究。那我羡慕你的运气。
 
现在我们这些理工背景的人比较务实的是研究植物药,提个建议:不要总在这里务虚了,能否进行案例研究。先看看别人成功的例子,看看人家成功路上解决了哪些困难。我们可以在BBS上集中大家的优势,和临床版互动,收集第一手资料,包括专利,临床报告,踏踏实实看看人家是如何研究植物药的,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然后归纳总结,看看植物药究竟如何搞,在 BBS上成立一个案例研究小组,不要人云亦云,要用数据说话。另外组成案例讨论组,大家收集的文献,数据库就可以整和在一起,对今后的研究工作也有好处。如果成果显著,有DXY自己的观点,组织出版也可以啊。
 
方向一:从进口到中国的洋中药着手,比方德国和法国的,银杏制剂金纳多、治疗肝病的利加隆、通便药舒立通,以及救心丹、正露丸等。看看这些洋中药究竟和我们的中药有什么差别?
 
方向二:详细研究一下欧盟2004年24号关于修订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的指令,国内出版了《欧盟草药药品注册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新书),该书我大概翻阅了一下,很多篇幅是翻译技术要求,罗列的数据比较多,但是没有提供解决方案,纵而不述(看的粗,也许比较武断)。高层看来和你我一样不知道具体如何操作。反正我浏览了之后很困惑,走出国门(不是提取物)作为草药制剂到欧盟的路还太远了。中国常用的药效明显的药用植物在欧洲没有使用传统,目前能赚钱的,并且在国内种植的都是零星的药用植物,(大家都在提膏子,卖血汗钱啊)没有办法配伍,因此无法组成复方制剂。
 
方向三:我曾经研究过日本津村公司申请FDA IND的一些植物药,能否用比方小申请IND还活着的,或走的最长的药品为案例,比方柴苓汤等,看看人家做了哪些工作(将里程碑式的工作用原始文献数据列出来)有人可以随时告诉我们人家研究的动态的。
 
我是搞中医文献出身的,现在却跟搞药的人联系比较多,有时帮他们确定一下古方剂量和现代剂量的差别,或是查查古代文献资料什么的.我的感觉是现在搞中药的人对中药和中医方剂的特性了解得不够。中医的很多方剂适应的就是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的差异性,这是中医中药的特色同时也是阻碍中药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拌脚石。但需要指出的是并是是所有的中药方剂都具有这样的特色,治疗时令病、疫病、急症的用方具有很高的适应性和可重复性,最典型的是青蒿素和安宫牛黄丸。希望大家能注意这种特点。
我赞同中药与中医在研究上紧密联系。历来就有“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之说,光是从白纸黑字中读到药有功效,确实令人难以相信。只有通过实验,通过临床验证有效的才能令人信服。
 
注册时所做的实验,效果总是比对照组好,副作用小;组方是否合理,剂量是否适当考虑不多,适应症总是紧跟流行趋势。市场导向太多了,市场需要一个产品有**功效,含某种流行元素,就去开发一个限制了原料,功效,剂型的流行产品出来。一个我们都不能完全信任的产品,怎么能够大张旗鼓地推荐给医师、病人使用。
 
中药研究首先应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但是现在搞中药研发的人又有多少人掌握了过硬的中医基础理论呢?辨证施治、整体理论、药材的性味归经和相互配伍这些东西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但是我们还是在这里作中药研究,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在多数人作的都是一些没有创新的东西,即便某些人作的是一些技术前沿的项目,但是都是一些中药西制而已。有效部位和单一有效成份的提取和分离其实是背离中医理论的,只能说成是天然药而不是中药。中医理论的过于抽象倒至了其难以被世界接受,也就阻碍了中药走出国门。现在有些人更是叫嚣说中药是伪科学。同志们,脚下的路很难走啊!

分页标题

 
中药西药只差一字,相去甚远却又殊途同归。个人以为只是方法论的差别。中药现代化,走出国门,怎么走?是致力于提取有效单体,有效部位,以让大多数人尤其是西方人接受?还是致力于中药传统复方药物的开发研究?我以为两种想法都很好,只要坚持下去,迟早都会有突破。至于我们自己选哪条路,那要看自己和周围的条件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
 
在研究传统复方中药制剂和发扬中医基础理论一事上,几点看法供参考:1、要想在现阶段通过翻译和诠释中医理论以让西方人能理解和明白是徒劳的。(西式教育下长大的我们用自己的母语都难以明白)。
 
2、中药有效吗?有效。(有亲身经历和亲人经历为证,在儿科疾病和妇科调理方面感受犹深)。不管中药西药,能治病的就是好药!我以为当务之急是研制出临床疗效确切,尤其是在西医治疗棘手的疾病上有明确疗效的成药。
 
3、窃以为现在的中药新药的申报资料要求限制了中药的发展!除了药物安全性方面的实验研究有待细分讨论外,现在对复方制剂所要求的药效学研究和质量标准研究纯属浪费时间和精力财力。那些复方制剂往往是在人身上用了多年甚至几千年,疗效确切的,在动物身上做药效目的是什么?西药从动物身上的效果来推论人身上的效果,我们现在却从人身上的疗效去推论动物!质量标准也一样,既然有效成分都没弄清楚,去做什么定性定量有什么意义?控制质量只需从源头控制药材的真伪和成色就可以了。看看我们现在干的事,为了能够做出符合要求的质量标准,我们不得不将一个明明有效却味数太多的处方减了又减,谁知道是不是减去了中医的精华!中医的君臣佐使本来有自身的精髓,却在市场导向下被随意践踏。(我们单位研制的一个复方中药,因为质量标准的问题,处方前后改动三次,每次都请些所谓的老中医专家来座谈研讨,各药的作用随处方的增减反复变动,总之能够自圆其说就行,我感觉老中医都被我们带坏了)。
 
4、花了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在那些可有可无的实验上,在最应该认真和严肃的临床疗效研究上却草率匆忙。就算处方有效也应得出更确切的数据,适应证和不良反应方面的资料,以供医生和病人选药,不妨用西医的、大家熟悉和易于接受的语言来描述。而现在上市中成药的功能主治有的包治百病,有的不知所云,全靠回扣促销。由于缺乏正确的用药指导,最后连有效的也都不敢相信了。
 
5、强烈建议修改现有申报条款,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疗效验证和筛选,致力于发掘几个疗效有突破的中成药,让世界关注我们,用我们的语言来学习,用我们的方式来思考!
 
在研发和生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规范和标准的必要性(要不然国家也不会花大力气去搞什么指纹图谱、GAP、 GMP这个P那个P的了),我想,这个也是为了把中药这一传统国药推出国门而做的努力,起码你得让别人知道你的产品里头有些什么,是什么做的,而且这个东西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质量是可控的,用起来是安全有效的。大家都看到了日本和韩国在这方面做的努力,应该说他们在中药分析、生产、规范、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做的比我们好,应该说开始的时候他们在偷我们的东西,但是现在我们得向他们学,得和他们拼了。
 
至于中药理论,说句实话,本人是学工科的,专业压根就和中药不沾边,但是工作从事的就是中药工作,俗话说做中药的不懂中医理论就相瘸子走路,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很下一番苦功去学中医理论,可是到了现在我发现越做中药越迷糊啊!同志们,我真的是深有感触,做中药的,真的是中医,中药,药学一个都不能少啊!
 
我在工作中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实验室设计和车间工艺差距太远,两者脱离太大了。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不计成本,不算周期,甚至连操作的可行性都不会去考虑,其实实验室做出的都是样品,想把它转化为成品,转化为大家可以接受的,可以去顺利成功生产出来的产品还相差好多。我说这些话的意思就是,既然大家都想为国药的发展尽心尽力,那请大家多在项目的可行性上多下工夫,要不然就会变成课题报的很多,可是没有几个能实际操作的项目了,既然不能实际操作,那课题要来何用?
 
所以我认为,做中药的,只要你是为了生产的目的去做,那我们的任务就是先把中药产品往有效、便宜、操作简单、工艺合理、周期短、三废少的方面去做,其他的就管他娘的。按理说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已经算是为咱们的国药做了很大的贡献的了。因为如果从咱们手里做出的中药产品又死贵,疗效又不明显(甚至副作用比西药还大),操作起来拖泥带水,企业天天被环保部门上门吆喝,这样子,连国人都不去买你的中药了,那你还振兴啥啊?
 
现在中药的研究方法在向西药靠拢,有按西药的模式进行的趋势。其实中药真正的优势是几千年来的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众多实例的临床经验直接证实了中医中药的有效性。因而不仅只单纯的借鉴国外开发药物的思路及步骤进行开发,而是要以临床疗效为出发点摸索出一条自己的中药研发道路。
 
我们通常用“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著述甚丰”来描绘哪些中医药大师。事实也确实如此,事实也需要如此。中医药的现代化和突破性发展也需要“新技术、投入或投身于兹、以及深厚的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医学、生物学知识”。特别是技术和现代医学与生物学知识。

分页标题

 
本人大学读的是“大生物”,也就是普通生物学类的;工作在生物药、中药、植物提取物行业;硕士读的是分析化学,实际是中药的质量标准、工艺等;博士读的是中草药的分子生物学,也就是中草药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关键酶研究。可以说这些年一直没有离开中药,又在学习新的技术和理论来充实和武装自己。
 
很多人以为中药未来的发展在制剂上,我却不以为然,理由很简单,但你能按西药的制剂要求做中药,此时的中药一定被提取分离的纯之又纯了,此时的中药也就不能称之为中药了。我以为,对中药提取、浓缩和干燥的过程认识要比对剂型的认识重要的多。大家都知道,传统中药最常用的剂型是汤剂,其煎煮的时间不会超过30分钟,略略浓缩即可服用,药材中成分受热时间很短,受热强度较小。但在药厂进行规模化生产时,成份受热的时间要长的多,受热强度也要大的多,这种变化往往与生产规模成正比。药材中成分性状的会因受热强度增大而发生变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生地的炮制,九蒸九晒后的生地药性已发生了改变,成了熟地。由此想多,我们许多成药的生产已经变成了炮制过程,而不是制剂过程,制剂过程是不应该改变药效的。用我的感受回复楼主,中药的提取是很重要的,特别是提取的受热过程。也提醒诸位中药研究者,千万别把中药制剂变成了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