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业寒流中的四大战略机遇

发布日期:2010-06-14  |  浏览次数:81652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在连番矫正政策调整之下,20多年来保持快速发展的制药业,频遇寒流。业内人士惊呼:制药业进入了冰河期。然而,真正关注舆论导向和政策走向的业内人士,无法否认:现在还只是冰河期的开端。真正的严寒还没有到来。反商业贿赂刚刚拉开序幕,又有消息说:第二十次降价正在酝酿之中,而且力度空前。
 
国家连番政策的打击,对于制药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除了带来冲击,难道就没有带来机会?上海铂策划总经理、著名的营销战略家陈奇锐先生,为本报撰写专稿,希望能对制药业读者有所启发。  
 
制药业的前景是美好的
 
近期政府出台了很多医药业调控政策,这种政策的短期结果,造成了很多制药厂销量下降,生产经营遭遇到了困难。这个时候,制药业的经营者也许会对行业前景产生悲观情绪。我认为,中国制药业发展前景是美好的,悲观情绪要不得。  
 
我国的医疗服务资源分配并不均衡,制药业的产出主要来只占总人口10%稍多的医保人群。而从舆论报道来看,中央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决心已下。从不到两亿人的医保覆盖人群,扩展到十多亿人,对于制药业来说,这就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市场大扩容。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加速,人们的支付能力再不断提高,这些都决定了,今后十到二十年,我国的制药市场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9月份,礼来公司中国区总裁欧泰格先声曾表示:中国制药业将来未来十年发展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这反映出,跨国公司对我国的制药市场发展的看法。
 
个人认为:我国的制药业在今后20年,将至少扩容3-4倍。对于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来说,行业未来的大发展,才是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商业贿赂等管控政策,只是带来短期的困难。  
 
二.政策调整出战略机遇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更长的时期内看当前医药业面临的问题,就会发现,尽管政策管控带来了一些冲击,但这些政策是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和提升中国制药业的竞争力的。
 
之前的医药政策,虽然带来了医药行业的繁荣和高速成长,但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比如消费者医药负担过重,激化社会矛盾,抑制居民消费、影响经济发展。
 
从医药产业自身来说,我国的药品产业政策,因为一药多名、普药高价,抑制了制药企业的创新冲动。
 
动物园里养不出猛虎,温室里养不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中国的制药企业之所以没有产生印度南新这样的,初步具备国际规范市场竞争力的制药企业,根本原因就在于药品定价政策不合理,导致民族药企的价值取向不是导向研发创新,而是贿赂营销。
 
当前的医药产业政策调整,是有利于行业的发展的。药品定价体系调整到合理的状态,就能降低医疗负担,同时能激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研发创新。
 
普药高价的泡沫被破除了,就能淘汰一大批没有竞争力,没有实力,没有研发能力的中小制药企业;只有劣质企业被淘汰了,优质企业才能做大做强。我们说,制药行业亏损面加大了,但是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弱势企业不消亡,强势企业如何诞生?不管大小强弱,都能活下去,那是吃大锅饭,反而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当前医药政策的调控,相信将加速制药业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未来十年左右,中国将会形成类似于印度的市场格局,前十名的制药企业,占据70%左右的市场份额。
 
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对于有实力、有战略眼光的制药企业来说,就意味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最近,欧美的辉瑞、礼来、拜耳等跨国制药公司都在扩充医药代表队伍,连日本大冢、韩国韩美等亚洲企业也在扩充队伍,充分显示出,危机与机会并存的产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