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个月来的原料涨价开始让咱们的产品受到了空间的考验。鉴于此和朋友要来他的原创文章,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谁动了我的三七
邓彪文
随着西南旱情的深入,在关乎民生社情、抗旱救灾的维度,政府与民众显然已高度觉悟。对于同样受其影响的制药企业而言,三七等中药药材的绝收,在使其市价飙升、几近失态边缘的同时,也深深地撼动了制药企业脆弱的原料补给线。
疯狂的三七
前段时间,西南五省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在某些省份,旱情甚至已经持续了半年之久。数据统计显示,中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万亩。
三七的主产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本应是如往年一样,一派扶疏茂盛之景,现在却因旱情严重,很多地方水枯泽涸,导致三七减产,甚至幼苗死亡的惨状。该州三七受灾面积约5.7 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94.5%,成灾面积约2.8 万亩,占受灾面积的48.47%。据预计,当地今年三七产量将减产30%以上,种子产量将减少20%以上。
受其影响,三七等中药价格持续攀升。往年三七每公斤只要50-60元,现在三七花的市价就高达每公斤430元,而药用价值最高的地下茎,即行家俗称的“剪口”,则已经涨到每公斤500元以上。三七种植时间长,从播种到收获,要3 年以上的时间,一年生三七的根通常用做种苗,第二年植株,才能开花结实。文山三七研究院院长崔秀明认为,今年严重旱灾对三七产量的深远影响至少将持续到2012 年。在这段时间里,药企将饱受三七原料缺货的困扰。
制药行业洗牌在即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这句话非常契合当下制药企业对于三七的态度。伴随着三七市价的疯涨,很多依赖三七等原料生产药品的小药厂停产了,不是因为三七高价,而是因为根本就买不到原料。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使用三七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品种逾
分页标题
300 个,生产厂家达1000 余家,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中药制药企业。绝大多数企业自身都无种植三七的生产基地,甚至连云南白药、昆明制药等云南本地药企,都未参与三七种植,而是主要通过中间商或直接向当地农民收购。 这一轮市场供求变化与价格调节,其最终影响无疑将传递给下游制药企业,考验药企的现货采购能力。面对原材料涨价,药企一般面临两个选择:成品倒挂,减少相应药物的采购量;成本转嫁,提高相应药品的售价。不管选择哪一种方式应对,旱情导致的危情已然在制药企业中蔓延。
业内人士预测,接下来不排除将有更大面积的药厂停产。有专家更是认为,随着国家对制药业的规格要求越来越高,制药业新一轮的洗牌已经迫在眉睫,而此次三七等中药原材料价格涨价,有可能进一步加速不具资格的小药厂关停并转的过程。随着价格的提升,小药厂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获取原材料的代价也将进一步加大。
类似广州白云山和黄中药公司投入5亿元在文山建立万亩三七基地和金银花种植基地的做法,是一些小药厂们所不能承受的。而三七很可能在制药业的进一步洗牌上烧了一把火,助推了制药业市场的规范与完善以及药品质量的保证。
三七被牛市药企发起救亡运动
物以稀为贵,三七被旱情牛市,影响不仅停留在生产药企的原料采购上,更重要的是对中药企业未来的长远影响。从旱情的走势来看,今明两年三七大减产已不可避免。由于现在三七种子不能出苗,2012年三七也将基本绝收。尽管制药企业有储备两年存货的惯例,今年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也不会太大;但从收储角度来看,从现在开始至2012年,三七储备将成为相关企业关注的焦点。考虑到三七一般要3年的生长种植期,因此药企对三七的抢夺将是一场持久战。
药企应如何在旱情中巧度危情,崔秀明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企业可在云南的非干旱地区尝试建立自有的三七生产基地。目前行动最快的是广药白云山。三月中旬,白云山和黄中药公司与文山三七研究院、云南鸿翔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签订协议,计划3年采购三七原料5亿元,并且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在云南建立万亩三七GAP基地,掌控药材链源头。有了基地作为强大的原料供应商,也就不必为三七货源紧张而担忧了,尽管这个结果要在三年后才能完全体现。
“随着三七等中药材的价格上涨,制药企业的生产成本必然增加,申请药品提价似乎也正当时。”白云山和黄中药公司总经理李楚源如此表示。以前种植一亩三七的成本为7000元,现在成本已增加至2万元一亩。李楚源称,因三七价格上涨,公司的复方丹参片的生产成本已经翻了一番,为此公司已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交了部分原料涨幅大的相关产品提价的申请。据了解,其它药企也有向有关部门提交提价申请的情况。从目前的大环境来看,提价申请一旦不能通过,药企还是要寻求其他解决途径。
从上述方案来看,都需要时间来支撑最终结果。因此最快速地解决三七荒的方法是将药企的药材采购地转移。药企的原料补给线,不要一味吊死在西南一条线路上,采购地应该辐射到更广的区域,例如辗转到中南的湖南、江西等地以及其他药材产地。目前一些广东凉茶企业就已在积极尝试,将原料采购转向广东普宁、湖南等地。
分页标题
部分药企负责人认为,在企业积极应对的同时,政府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对涉及国家基本药物的产品,政府应适当给予政策性补贴,减小企业的压力,同时对市场产品做好监测,督促企业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减少采购量尽管也是药企应对原料荒的手段,但降低成本意味着一些药企可能会“作怪”。例如,减少三七的用量,添加部分替代成分,从而影响药品的疗效。业内人士称,对此国家应十分注意,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