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苛的环境让药企“不务正业”

发布日期:2010-08-15  |  浏览次数:92150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近年来,众多药企纷纷转战非药市场。进入药妆、快消品等行业并且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其“副业”的销售额甚至占了“主业”很大份额。

     天士力要做“药味十足”的普洱茶

     “从去年开始,我们接到了普洱茶的订单,但是实现销售收入是从今年开始的。”天士力帝泊洱销售公司华北大区经理鲁波正在出差,他在电话中谈到销售情况时说。

  鲁波所在的天士力集团去年高调进入普洱茶产业,和云南普洱市签约,宣布分10年在思茅区倚象镇投资10亿元建设天士力工业园,并将斥资30亿元分三期建设占地面积1600余亩的普洱茶种植生产基地。

  虽然40亿元投资要用多年时间完成,但对于去年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的天士力集团来说,仍然是一笔巨额投资。

  不仅是天士力集团正在大力投资像茶饮料这样的快消品,其他医药公司也正在非药市场寻找商机。潘高寿早在2006年就宣布推出凉茶产品,而陈里济也在2008年高调进入功能饮料市场。涉足快消品的制药公司以传统中药企业居多,其中最成功的云南白药已经在牙膏市场实现了超过7亿元的销售额,并攀升到该市场前五的位置。

  业内人士认为,医药研发投入巨大,周期长,而国内医改政策频频出台,制药企业又面临动荡的外部环境,这些都是导致这些企业纷纷向非药市场谋出路的重要原因。

  非药市场“副业”利润不亚于“主业”

  医药界人士认为,向非药市场扩张的战略如果得当,企业将因此获益匪浅,世界制药巨头中也不乏这样成功的案例。张海雷认为,强生、施贵宝都涉足非药市场,而且做得非常成功。强生的婴儿油、爽身粉、面霜等都是化妆品,而强生的消费品部是该集团的第三大业务部门,每年创造的销售额甚至不亚于制药部门。施贵宝的伊卡璐洗发水、诺华的婴儿奶粉也都业绩不俗。

  “制药企业能够深入非药市场,主要在于品牌深入人心,而在非药市场能否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也在于品牌。”张海雷的看法不无道理,片仔癀的例子即可以说明该产品在非药市场中存在需求。漳州片仔癀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片仔癀)在5月份的公告中表示,将“在经营范围增加糖果制品”,此举曾引发媒体的猜测。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林绍碧表示,片仔癀生产润喉糖来自于三年前海外的一个很小的订单。由于片仔癀有消肿止痛的功效,3年前有香港企业要求订制片仔癀糖。接到订单以后,公司主要做来料加工,此后这个产品在香港做得不错。

  今年,订单从香港发展到了内地,看到这种契机,片仔癀在内地申请了糖果的食品准字,并发布了公告正式生产该产品。但是到目前,林绍碧认为该产品还销量很少,不过百十万元,相对于公司去年6.95亿元的销售额,尚不值得一提。

  相对于润喉糖这种非药市场的快消品,片仔癀的另外一项业务——化妆品业务则成熟得多。根据片仔癀的公告,去年化妆品业务达3725万元,虽然只占整个公司业务的5%,但是化妆品收入较去年增长53.53%,为公司带来营业利润2070.28万元,毛利率高达55.58%,成为公司未来增长的亮点。

  相比片仔癀,云南白药更可谓看到了机遇并抓住了机遇。云南白药从2004年底开始试探性生产牙膏,关于云南白药牙膏的诞生,云南白药副总经理、健康事业部总经理秦皖民曾回忆,为了治疗牙龈出血,一些消费者把白药粉撒在牙膏上使用,他们甚至向云南白药建议生产一款白药牙膏。抓住这个机遇,云南白药仅靠几百万元的资金投入,从2004年的销售收入200万元,做到去年近10亿元,排名市场前五。

  8%的利润上限让药企很无奈

  “做一个药品,从开始研究到最后销售,至少在5年以上。”捷斯瑞医药有限公司总裁张海雷如此分析,如果按照药品所进行的三期临床实验来计算,一期要大致两年时间,三期至少5年。而在此之前,药品还要进行很多化学方面的研究和动物实验,所花的时间一点都不比三期临床实验少,因此,从开始到销售,花费10年时间都很普遍。

  除此之外,药品研发还伴随着大量的资金投入。中药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方子,药品审批宽松一些,但是如果要想推出新产品,耗资耗时也不会少。相比之下,化妆品、食品、日化品所经历的程序要容易得多。一家化妆品报批企业的管理人员表示,功能性化妆品的审批一般半年即可完成。

  “对制药企业来说,现在产业政策的环境可以说是恶劣。”九州通医药集团副总经理牛正乾如是评论。医改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是药品进入医院,层层环节仍面临着“潜规则”的压力,不要说各种招标,进入医院有时连管理医院处方的技术人员都需要打点。

  “医改已经将药品价格降到了很低的程度,但是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问题的根子其实不在制药企业,而在医院。”牛正乾举例说,现在政策规定普药(编者注:指在临床上已经广泛使用或使用多年的常规药品,可以由多家企业生产或销售)利润的上限仅为8%,这种限制让制药界人士感觉很无奈。

  相比之下,外资企业却可以享受“超国民”待遇。制药界向来有“一品两规”的说法,就是同样一种药品,拥有独家技术的外资企业订价可以是十几元,而国内生产企业只能订价几角钱,相差近百倍。而据统计目前在国内投产的外资制药企业还不到38家,但是国内制药企业却有4000多家。

  业内人士认为,最近几年来众多制药企业,其中包括很多上市公司选择进军非药市场,实在是压力之下的被动选择,它们不得不为扩张销售业绩而另觅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