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药物流热的兴起,行业国有企业垄断的这一格局正在改变,医药物流领域已江山初分。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目前的现状可以用“多、小、散、乱、差”来形容,随着2009年,国家推进新版GSP、现代物流发展等变革措施,我国未来几年医药流通行业将会格局万变。
变化的格局趋势
首先,行业集中化。提高行业集中度已是政府推进新医改过程中,从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所达成的明确目标。政府正在积极推进的诚信管理体系,通过对生产和经营企业划分诚信级别,对企业分级监管,推动全社会参与,并制定相关政策向大型、规范的企业倾斜。2009年下半年,国家开始组织成立专项小组,制定现代物流的标准,为下一步通过给予现代物流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提高行业集中度。基本药物制度已明确通过对基本药物配送企业的选择,促进能够保证承担低货值、高周转供应的大型流通企业的发展。
其次,企业规范化。除了规模化企业,国家提出的另外一个方向是:要学习国外先进的药品流通环节的经营质量标准。因此,以外企为代表的拥有高于国内企业药品经营质量标准的企业将会得到更多发展。另外,《关于规范药品购销活动中票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企业要做到票、账、货相符。
最后,企业规模化。通过新政策法规的制定,支持规模化企业发展。这些内容在《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关于规范药品购销活动中票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的通知》等文件中均有体现。比较关键的一点是,企业在提升总体经营规模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区域性规模化发展。因为现在的流通格局已经与几年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几年前,由于市场不规范,行业总体水平较低,流通企业定位不清,市场对省际调拨的需求很大。国药控股凭借根深蒂固的调拨能力,多年保持全国经营规模第一的位置。九州通凭借迅速建立省省调拨的物流系统,迅速搭建起了较强的调拨网络和能力。然而,从这几年开始,国家对国内商业格局开始以省级为一个流通单元的趋势越发突出。从以上几条近期的国家文件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城市招标配送,还是基本药物配送,都将以省级为单位,以该省级内的流通企业的各项能力标准为评判指标。
“物流”是最后一根“救命草”
中国加入WTO后,药品进口关税税率从2000年的14%逐步降低到2003年的6%,并将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和开放医疗服务的市场。中国承诺在2003年1月1日开放药品的分销服务业务,外商可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过去,我国一直限制外资进入国内医药流通领域,医药流通企业普遍缺乏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能力和准备。在资本规模、经营方式、管理水平、营销经验等方面都无法与跨国大公司相比,入世后随着国外医药商业企业的大举进入,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将直接面对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先进营销策略和成熟管理体制的国外企业的竞争,医药流通开放对医药物流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我国医药商业领域全面开放后的几年内,随着跨国医药商业企业的进入,市场格局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对于众多的医药商业企业,将意味着优胜劣汰。只有扩大物流配送功能,才能争取更多的上下游客户,才能使整个供应链的管理趋于协调、有效。另外,财务、人员和物流三大费用都可降费增效。据分析,近年来,整个行业的毛利一直在下降,现在批发行业毛利有12.6%,而费用却占到12.5%;我国的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以上,而美国医药批发商的该项指标仅为2.6%;医药商业纯利润率仅有0.72%,全美医药批发商利润率为1.55%,显而易见节约成本、节省费用=创造净利润。相比之下,物流费用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医药商业的桎梏。从根本上来说,医药物流热还是缘于它对零售连锁企业、代理配送企业发展的滞后性。
民营医药企业的威胁
在“国家队”雄起的同时,以九州通为代表的民营力量也在以其机智灵活的策略抢食医药物流蛋糕。从九省通衢之地起家的湖北九州通近年来迅速崛起,4年的发展历程里,年销售额从8亿元、18亿元到35亿元、60亿元,再到今年几近达标的80亿元,简单的数字中透出民营企业蓬勃的生命力。为了实现低价销售,九州通大刀阔斧采用现款进货、批量采购、推行大区总代理制等做法,以独家经营的形式赢得了供货商的全盘支持,同时也对国有医药流通企业传统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颠覆”。在日前召开的2005年中国医药分销变革与管理高峰论坛上,湖北九州通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刘树林透露了九州通下一步发展计划:经营品种逾2万个,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占据中国医药商业10%以上市场份额,目标是打造医药流通领域的“航母”。
医药国企介入的威胁
北京,2004年初,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2,000平方米现代化物流中心已经投入运营,据悉,北药股份下一步将依托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第三方物流和委托配送业务,实现服务增值。而在华南地区,广州医药有限公司黄金围大型现代(药品)物流中心俨然已经成为半个南中国的“黄金眼”。“华南最大药品物流中心”的强势地位使其在投入使用后不仅有效提高了广州市的药品配送能力,而且大大推动了华南药品市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华东的上药集团,目前已形成了一个立足上海、覆盖华东、辐射全国的药品分销体系,营销网络主要占据高端市场(二级、三级医院),并成为35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总代理和国际医药批发商联合会(IPWA)的惟一中国会员。上药桃浦医药物流中心将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医药物流基地,为保持该集团在国内分销、物流领域的强势地位增加了一个有力的筹码。
分页标题
与此同时,作为国家队典型代表的国药集团物流中心项目也即将投入运营。国药物流目前已经建立了分别以上海、广州、天津、北京、沈阳、成都为中心的区域物流中心,下辖各城市配送中心和驳运中心,既可实现客户产品在几大区域就近存储,以及各区域物流中心之间的转仓,又可以快速有效地实现客户产品到医院、药房等终端客户的配送。而2005年该集团在广州和天津筹建新物流中心的计划也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了公司的日程表中。
医药外资企业的威胁
以永裕新兴医药公司为代表的合资企业、近来风头日盛的行业外资本高盛集团、制药企业如太极集团等对医药物流领域的介入、新型物流业态如北京悦康源通(只负责仓储、货运)等,也是医药物流领域中不可小觑的新生力量。由此可以预见,中国医药物流领域日后难免会有一番分疆裂土的鏖战。
众所周知,医药流通业在大力推进代理配送制、零售连锁制的过程中,现代物流已成为其中的瓶颈。当然,日益严峻的生存状况才是迫使商业企业不得不另谋生路的真正原因。外资分销商“入侵”日期就在眼前。显而易见,合资、外资分销商首先抢的是跨国公司的产品。这意味着进口产品、合资产品甚至包括国有大企业的产品都会被这些企业抢走。作为分销商,如果没有货源,意味着只有死亡。在两面夹击之下,商业企业只有铤而走险,试身现代物流。
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在近些年显而易见的,虽然有很多的曲折,但是前景是很乐观的,发展空间也是很有潜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