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制药:背靠“大树”谋发展

发布日期:2010-09-27  |  浏览次数:74312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作为一家以特色化学原料药与缓控释制剂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综合性制药企业,其最大看点在于未来有望成为国药集团化学制药的整合平台,从而提升现有的研发和营销能力,实现加速成长。  
  
  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96年,由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现代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广慈医学高科技公司、上海高东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华实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共同发起设立。公司产品覆盖原料药、新型制剂和生物药品三大领域,主导产品包括阿奇霉素、硫辛酸、头孢氨苄缓释胶囊、硝苯地平控释片和尿激酶等。
 
  旗下有5家控股子公司分别为:上海医工院医药有限公司、上海天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上海浦力膜制剂辅料有限公司、上海数图健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前三大股东及持股比例分别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41.62%)、上海高东经济发展有限公司(2.90%)、上海广慈医学高科技公司(2.75%)。公司的控股股东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
 
  近水楼台先得月
  现代制药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背后有国药集团这一综合型的全产业链巨型“医药航母”的支持。国药集团旗下的上海医工院是国内知名的药物研发机构,是现代制药的控股公司。国药控股遍布全国的分销网络,有助于现代制药产品的推广。另外,公司还很有可能作为国药集团旗下的化学制药工业的整合平台,上海医工院旗下的上海医工院股份有限公司已注入现代制药,可能还有相关资产后续注入。
 
  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创建于1957年,现已划归国药集团,是中国医药工业系统中科研实力最强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之一,其科研机构设置及其科研方向涵盖了整个药学领域,具备与国际接轨的科研设施和科研水准。上海医工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8人,国家新药评审专家12人,累计申请中国专利212项,授权专利52项,获得新药证书231本,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率达95%以上。
 
  通过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及上海现代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合作,现代制药受让了多个合成新工艺项目,并合作成立了新的技术中心,提高了研发效率。2009年,公司获得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2个、临床批文1个,并有多个产品待报生产或临床。国家“十一五”专项的“上海现代制药药物集成创新技术平台”和“建立具有过程控制的新型药物制剂及工艺技术平台”两个平台也已通过中期验收。
 
  从化学原料药产品来看,公司的硫辛酸、马来酸依那普利、齐多夫定在市场上具有一定地位,特别是硫辛酸原料全部出口到日本,而硫辛酸针剂由子公司上海现代哈森制药生产。2009年11月,国家新版医保目录首次收录了α‐硫辛酸注射剂为调节血糖医保乙类药物。2010年5月,公司又收到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签发的硫辛酸原料药CEP证书(欧洲药典适应性认证证书),具备了销往欧盟主流医药市场的资格,未来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为进一步扩大产能,公司已先后在上海浦东、嘉定、南翔及江苏海门建立了原料药生产基地。
 
  化学制剂产品主要集中在缓控释产品上,例如硝苯地平控释片、头孢氨苄缓释胶囊等,从已公布的与医工院合作的项目来看,最具市场潜力的项目可能是胰岛素粉雾剂,如果能研制成功,对业绩会有很大的推动。
 
  国药集团旗下的国药控股作为我国最大的医药分销商,已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分销网络,目前正由“广覆盖”走向“深耕耘”阶段。截至今年9月,国药控股已拥有30多家分公司,覆盖了全国超过40个一级城市、200多个二级城市、5000多家目标医院和2万多家零售药店。现代制药如果成为国药集团旗下的化学药上市平台,将可明显放大营销能力。
 
  弱盈利,强成长
  2009年,现代制药实现营业收入11.64亿元,同比增长41.10%;实现营业利润1.11亿元,同比增长34.1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89亿元,同比增长49.89%;基本每股收益为0.31元,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0.34元。
 
  从盈利能力来看,2007~2009年,现代制药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36.30%、36.48%和29.75%;销售净利率分别为18.12%、10.56%和9.34%;销售期间费用率分别为16.17%、24.85%和19.2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8.93%、9.36%和13.40%。毛利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公司盈利能力有所减弱,主要是因为低毛利率的抗生素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提高。
 
  从成长能力来看,2007~2009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4.12%、10.08%和41.10%;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1.14%、-39.92%和34.1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87.20%、-45.69%和54.28%,表明成长能力正不断增强,主要是因为经过管理层调整,公司的营销能力有所增强。
 
  从营运能力来看,2007~2009年,公司应收帐款周转率分别为7.17、8.25和13.15次;存货周转率分别为3.23、2.88和4.62次;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0.95、0.91和1.35次,表明公司管理营运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三大风险
  公司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品优势不明显。公司以特色原料药和缓控释制剂为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但从化学原料药产品来看,公司原料药大多为低难度的仿制药,生产企业众多。化学制剂虽然确定以缓控释制剂为特色,但除了硝苯地平控释片有点特色外,其他缓释制剂国内也多有企业生产,并且缓控释技术本身并不是一个壁垒很高的技术平台。
 
  第二,营销能力欠缺。公司原料药和制剂的销售金额大体相当,营销的重点是制剂,而2009年化学制剂销售额为4.5亿元,相对规模并不大。公司现有160多名销售人员,显然很难构建一个实力强大的销售服务网络。不过,新上任的管理层采取“重点突破”策略,以缓控释制剂为特色,加强三甲医院的学术推广力度,效果明显。但这种自我滚动式扩张速度较慢,借力国药控股可能是值得一试的办法。

分页标题

  第三,化学原料药带来的业绩波动。化学原料药行业受国家环保政策、上游中间体涨价、下游制剂产品降价、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而公司化学原料药又占总体销售金额的一半,化学原料药业绩起伏很可能会引起公司整体业绩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