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模式——子母叠合
汉朝的一个郡相当于一个小型的中央政府,汉朝的一个县也相当于一个小型的中央政府。每一层都是自给自足,有它的领导,有它的干部,有它的分工,每一级和上一级间的联系是整体性的。郡级的军事长官不能跳过郡首长去和中央联系,县级的军事长官、领导不能跳过县级的头头去和郡级联系。下级整体性地接受命令或者报告信息,信息要集中在每一级的领导身上,每一级的神经中枢再与中央的神经中枢联系。这是最常见的层级,所以我用总公司、分公司和办事处来作比喻,可是中国的结构有两个特殊的点,必须要说明。一个特殊点就是除了直接的第一级主管、第二级主管、第三级主管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以外,上层另外还开一条管道来收集讯息,这个号称监督,或称监控,最重要的还不是惩罚下面做错了事,而是收集信息报告上级。
秦朝时代丞相府有一批御史。史就是史官,当时的史官不是真正做历史研究的,而是档案人员。“史”这个字就是一个人的手拿了一支笔,即写字的人。这些人就是丞相府中写字的人,他们被派出去到各处收集信息。同样,郡一级也是这样,县里面有他的功曹去收集下一级的信息,县一级由督邮去收集乡一级的信息,这是平行于层级化结构整体之外的一个旁道。这个旁道发明以后,在中国变成了常轨。而在西方,我曾经了解过,两河的古帝国没有这种制度,埃及古帝国没有这种制度,罗马古帝国也没有这种制度,这是相当特殊的一套结构。西方一直到最近还没有完全采纳这个东西,但公司结构方面,这种制度开始有了,有时候叫作coordinator,又叫作visitor,总公司特别派遣一个人,往往被称为troubleshooter,是来解决困难的。有时候看见下面送上来的产品不对了,或者看见送上来的营业额不对了,就派troubleshooter,这是临时性的,不是固定的。troubleshooter也没有实权,但是知道的事情很多,往往也是能力很强的人。
我注意到在美国的中国工程师很难做到经理或主管,但是很多都做troubleshooter。很多我认识的工程师他每个礼拜出一趟差,出差就是搜集信息,或者带一些总部在电话或者电子邮件里说不清楚的指示,下去当面说明,这种人就相当于我们讲的御史、功曹、督邮这一类同性质的人员。
中国发明出来的第二个特殊点,也很少见的,就是主管和掾吏。汉朝地方政府有一类干部,担任郡政府或县政府里各种职能性的职务,比如功曹,通常是由当地选拔出来的能干的人担任。汉朝的选举制度是相当特殊的,从当地的老百姓中挑选当地的精英分子、能干的人担任郡县一级的管理人员。但主管一定要回避本籍,绝对不是当地的,要躲开他在当地的关系。也就是说派来的主管可以不受当地的特殊利益影响,但当地的干部会把当地的情况充分地反映给主管。这些人员将来就变成中央选拔干部的候选人。每年地方政府送上计(也就是它的工作报告)去的时候,郡太守通常会选出属下最能干(通常也是比较年轻的人),带着工作报告到首都。
太守通常还会推荐此人,以备中央录用。中央留下计吏担任郎的职务。中央设有郎署,汉朝郎署有一两千人都不稀奇。这是储备官员,将来做高级官员的。这种localstaff提供当地消息,而中央派来的回避本籍的官员可以超越地方党派和地方特别利益举荐人才。
这种现象在公司管理里面多不多呢?英国殖民时期就有这种现象:英国派到香港和印度的官员,只有一级官员,没有二级官员、三级官员,香港本地人或者印度人则担任司以下的职位。
在今天的企业里面有没有类似现象呢?目前我们看到一个很接近的现象:台商到深圳、东莞等地设厂,工人动辄数千人,但台商一定会带去在台湾已经训练好的工程师和车间主管。这种台商自己带去的台湾干部就等于汉朝的回避本籍人员,他们和老板的利益是一致的,语言是相通的,而且他们的家属都还在台湾,属下的领班、工人则都是当地人。
这种结构从汉朝一直维持到清朝:官是外边来的,吏(书吏、书办)是当地的。外来的官员对当地的资料两眼漆黑,一无所知,对当地有多少亩地、收多少费等一无所知,全靠当地掾吏帮忙。当地掾吏终身停留在本地,很难上升。明清时代吏这一阶层是很难考取功名的,他们的专业非常狭窄,他们的出路远比汉朝人困难。汉朝的掾史只要自己努力,能干的人十年的时间里能从县升到今天省长、部长的位置。汉朝人才的征用是非常灵活的。
因此我认为汉朝是两级制的关系,而不是三级制,到东汉时,三级就越来越多了。仿佛一个公司的子母套,即下层的单位是比上层的单位小的模型。子母叠合的形态层次不能太多,层次太多的话信息走得慢,下达命令也就很慢,人员升迁也会很缓慢。从三等官升到一等官,十年升上去没太大问题,而从五等官要升到一等官中间还有二等、三等、四等挡路。一个好的公司结构不应有超过三级以上的层次。但这一制度还不稳定,因为监督人员会变成一个新的层次,汉朝就多了部刺史这一级。现在西方就多出了许多副总裁,二十年来我们很少看见公司里没有副总裁的,往往副总裁里还要加上一个执行副总裁,几个副总裁里还加一个主任副总裁,岂不是又多了一级了?
从西汉制度的完成到逐渐的毁坏,经过一百五十年,到东汉就已经坏掉了。西汉的后期有一点点毁坏,但坏得不多。西方从大型企业出现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迅速成长。美国是新开发的国家,煤、铁、石油等资源的开发以及新资源的发现使美国猛然出现了大企业。当时汽车工业是个龙头工业。
美国从19世纪末到1930年以前是一个时代;1930年开始大衰退,这个衰退也是因为泡沫破了;到“新政”以后重整,才再度发展起来。所以直到20世纪初期的几千上万人的大企业,才有层级的分化,有了总公司、母公司、分公司的配置。从当初的子母配套到今天的逐渐老化,也不过经达了百年的时间。老化得相当快,中间还经过了两次到三次的衰退。经济衰退时,要更换龙头产业的种类。现在美国正在换龙头,要把信息工业换成生物科技。这一转型正在进行,不到几年又将迅速发展。
分页标题
这种子母结构有坏的过程。
一个是刚才讲的,监督人员越来越多,并且管官的官比管事的官多;第二,掾吏经过几个世代的人员更替,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阶层,就是地方大族垄断了当地权力的阶层。也就是说不再自由选拔,穷人永远选不出来。东汉的世家大族基本上是靠掾吏这一阶层来形成的。
美国如今的公开竞争也逐渐在衰退,50年代开始,大量的外籍人员到美国去,凭学问和能力,发展很快,但他们上不了经理层。经理受若干优势族群的影响——必定要出自哪个学校,必定要在哪些公司历练过——特殊利益集团逐渐固定化,人才的选拔就差了,即使最好的人,不在圈子内,他的上升速度也会很慢。这一现象,工业界如此,学校里如此,政治界更是如此。我们看看今天美国的参议员、众议员,已经开始出现世袭现象,两代或者三代都曾担任州长、市长、议员。
总统也有很多父子两代,南方诸州都有政治世家,两代到三代的参议员、众议员、州长等,这不是好现象,继续下去的后果就是世家大族的特权了。
我们一开始就讲系统,没有一个系统是密封的,每一个系统都在另一个大系统之内,所以每一个系统所呈现的现象,在大系统里也随处可见。美国从工业的小系统到全国的大系统,都可以看到小系统和大系统的一致。分析任何小系统既不能忘记大系统,又可以看见大系统。
唐代的模式——双重结构
这种形态是唐朝的管理方式,它是直线管束和子母叠合的过渡期。一个过渡就是拿许多直线的东西,经过委员会的结构并成一个集体领导。刚才我们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两个头衔,都是唐朝的名称。唐朝把政府的功能分成三个部门:中书省,决策;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在决策与执行之间复核,看决策和执行之间有没有落差。本来是三种不同的功能,各有各的职权。但是工作分开,就会太麻烦,于是三方面凡事就要会商,最后演变成三个宰相合署办公了。合署办公以后,就另外挑选一些同平章事,一起决定——平章就是商量问题,就是一起商量事。到后来说三个人不够,找几个年轻会办事的人帮着办——这就是所谓参知政事。如此调整,才有了一个集体领导的宰相班子。
唐朝在这种初期出现的M型结构上组织了一个横向的沟通,宋朝没接下来。唐朝的地方则还是子母叠合的结构,道、府、县等,结构和汉朝基本上类似,不过中间有一些官要作双轨的报告,他既要向首长报告他的所作所为,也要向中央政府管这一摊事务的部门报告。这就有了一个问题:谁听谁的?税务局的官是听中央税务局的呢,还是听省长的?唐朝这种双轨制可能没被宋朝继承,于是成了纯粹的M型,只在上层设立了横向的联系,除了顶上的头头,下面基本上没有联系。
唐朝还有另一个双轨制的情形。边境上设立了一些军事长官主导的单位——节度使,因为他是战地的军事长官,有许多事情他来不及向中央请示,需要有全权决定。所以军事长官手下有他的参谋部。地方上还有一个文职官员,一样有地方政府,军事司令部和文职长官,各管各的事。所以唐朝同一个长官身兼两职,既有文官的头衔又有军事长官的头衔,两个头衔一起用。两个政府不是一个招牌两个班子,而是两个招牌两个班子,上面有一个共同的领导。所以唐朝这一重叠的制度太浪费。相对的,宋朝的设官分职没有固定的制度,常见的是差遣,就是你做什么官,不一定让你管什么事,而是管另外一些事。具体管什么事不一定是有这一头衔的人。差遣的好处是灵活,而唐朝这两套班子则有些不灵活。
军和民这种双重结构,到后来,军的力量越来越大。安史之乱以后,出现藩镇之祸、军阀割据,军权就完全把民政权吞噬了。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情发展的第一阶段:有一个西屋电器公司,它最盛的时候从电灯泡、胡子刀到核能发电厂什么都做。今天的西屋电子公司只是维持现有的发电厂的运转而已,其他的公司全完了。当年西屋兴盛时,其中有一个小行业,生产半导体收音机。因为生产收音机,所以发展了CBS,就是供给收音机的节目。慢慢有了电视机,生产电视节目,这样愈搞愈大。大到后来,CBS比西屋本身还大。
Life和Time杂志原来是姐妹,后来Time和life弄不过电视节目,逐渐垮掉,而时代杂志则一直是世界上领先的新闻杂志。
时代杂志一度非常庞大,但等到平面的刊物不够用的时候,电影、新闻片出现了,于是Time与华纳兄弟结合了。结合后,从新闻片到卡通片,到迪斯尼乐园,到迪斯尼下面的旅馆,到米老鼠的玩具、衣服、商标全给买下来了。本来大系统中的一个部门吞下了一头大象。
这类似于唐朝的两套系统,其中一套膨胀太快,就会将另一套完全吞并。吞并之后是祸是福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