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需以责任为先

发布日期:2010-10-09  |  浏览次数:64998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当前,新医改“三年计划”已进入第二阶段,也是较为艰难、向纵深挺进的攻坚阶段。新医改在这一阶段之所以步履维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零差率实施后财政补贴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北京市提出财政全额补贴公立医院亏损,可以说是号准了脉,开对了方,抓住了关键,是各地新医改最有力的政策之一,也承担了责任和勇气。
 
财政补贴具有极强的导向性,投向哪个领域,投向什么样的医疗机构以及如何遴选等,对新医改以及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补贴的正确导向与激励作用必须得到保障,相关制度设计、具体实施等务必慎之又慎、阳光操作。
 
焦点集中在政府核算  
 
  古人云:“信是人言,苟欲取信于人,必先言而有信。”有人说“新医改差的不是钱,而是责任”。现在,地方政府总算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责任并决定予以补贴了,人们却陷入对财政补贴的公平与效率的纠结上。以笔者之见,当务之急应先尽责任,再谈公正与效率,让新医改继续推进是第一位的;而且公平与效率也只能在履行责任之后,再予以严格的审视与科学的评价。当然,在补贴公立医院问题上,如果政府拿出更多的诚意,采取更多公开、透明的保证措施,从根本上消弭各界的疑问,特别是建立公开、透明、科学的成本核算、补贴拨付、审计审核以及监督制约等机制,对新医改的改革成效与形象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也就是说,补贴公立医院并非行与不行、能与不能,而是如何依靠制度和机制的保障,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补贴的作用并提高医疗的效率与质量。补贴的目的是调动医务人员投身改革、支持改革的积极性,最终目标是纾解看病难、看病贵之困。
 
必须重视的是,财政补贴具有极强的导向性,投向哪个领域,投向什么样的医疗机构以及如何遴选等,对新医改以及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都是影响深远的。补贴的正确导向与激励作用必须得到保障,相关制度设计、具体实施等务必慎之又慎、阳光操作。
 
补贴成本的把脉
 
以政府为主导核算公立医院的各项医疗成本,同时取消公立医院15%的药品加成率,在此前提下对公立医院的亏损给予财政全额补贴,以缓解百姓就医负担和医院过度医疗问题——这是日前北京市卫生局做出的决定。按照新医改实施方案的规定,这再正常不过的事却引发社会各界的争鸣与非议,争鸣的焦点集中在对财政补贴能否公平、公开、公正以及高效率的担心上。
 
  当前,新医改“三年计划”已进入第二阶段,也是较为艰难、向纵深挺进的攻坚阶段。新医改在这一阶段之所以步履维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零差率实施后财政补贴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北京市提出财政全额补贴公立医院亏损,可以说是号准了脉,开对了方,抓住了关键,是各地新医改最有力的政策之一,也承担了责任和勇气。

  社会各界的担忧却也并非空穴来风。一直以来,公立医院的成本、运营、损益等被社会各界视为一笔糊涂账,服务效率、质量、规范化等更是屡遭诟病。据北京卫生部门提供的数据,在2000多个医疗项目中,赢利项目占43%,亏损项目占57%。对公立医院的亏损予以补贴是新医改进一步推进的前提与必须,但人们却对此集体式地表示质疑,盖因医疗成本有着太多的雾里看花,公立医院与公益医院并未划上等号,也因为尽管由政府主导,但成本核算本质上还是“老子审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