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等效等价效应

发布日期:2010-10-12  |  浏览次数:58535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在于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等效等价的药品定价原则能否取代顺加作价、优质优价等药品定价原则。基于我国现行药品定价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在“质价相符”的基础上,建立“等效等价”的药品定价机制具有现实意义。“医药招商专家认为,等效等价”中的“效”应是一个广义的“效”,不仅包括药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还涵盖了药品某些与临床应用关系密切的非临床特性或指标。
 
  等效等价具有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国家将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规范药品价格管理。这说明,现行药品价格管理不能完全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药品价格管理改革将是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重心之一。
 
  基于我国现行药品定价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依据药品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这一药品的根本属性,在“质价相符”的基础上,建立“等效等价”的药品定价机制具有现实意义。“等效等价”中的“效”应是一个广义的“效”,不仅包括药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还涵盖了药品某些与临床应用关系密切的非临床特性或指标。分析得知,现行的药品定价模式难以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能很好地促进医药技术进步,适应目前我国医药卫生改革的需要,无法充分实现优胜劣汰,效率高、质量好、成本低的企业很难通过公平竞争而良性发展。
 
  阿司匹林问世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已生产上市的剂型包括片剂、栓剂、分散片、咀嚼片、泡腾片、肠溶片、肠溶胶囊、肠溶缓释片、肠溶微粒胶囊、缓释片及缓释胶囊等十几种剂型,有上百家医药企业生产。阿司匹林及其制剂成为一大类产品的代表。以肠溶衣片或肠溶胶囊为代表的小剂量阿司匹林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该类制剂作为临床长期预防性用药,如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血小板粘附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应用量大,进口国家和厂家众多,剂量规格各有差异。仅阿司匹林肠溶片一个品种,国内外所涉及的生产企业就有上百家,其中包括3个进口产品,临床使用的阿司匹林肠溶片规格有8种之多。而且不同生产企业的品种价格差异极大,以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片为例,其进口价格为1.3元/片,国产价格为0.06元/片。如果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疗效、安全性相差极大,其价格差20余倍是可以接受的;反之,也可认为,低价阿司匹林肠溶片基本无效,或者疗效极差,应该停产。但事实可能并不如此。
 
不仅化学药如此,中成药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例如银杏叶,多版《中国药典》均收载了银杏叶及相关制剂。以银杏叶开发的药物剂型就有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口服液、注射液等10多种。其中典型制剂——银杏叶片为银杏叶提取物经加工制成的糖衣片或薄膜衣片,具有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可用于淤血阻络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风、半身不遂、舌强语塞,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脑梗死见上述症候者,临床上广泛使用。
 
目前,我国拥有银杏叶片批准文号的生产企业有71家。虽然不同生产企业均规定单位规格中的含量符合药典规定,但所涉及片剂剂量规格从0.1g/片到0.26g/片有20多种。此外,银杏叶片的价格差异也十分显著。例如,同为每片含总黄酮醇苷9.6mg、萜类内酯2.4mg的规格,某企业生产的银杏叶片价格每盒为24元左右,同类产品有的在3元左右,而进口银杏叶片每盒达40余元。在没有药品质量划分对应的等级技术指标或临床疗效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如此大的价格差异,其合理性有待商榷,除非有疗效上的巨大差异。
 
  等效等价的实施方法  
 
众所周知,药品标准的作用主要是判断合格与否,但检测数据结果可以判断优劣,同时在药品标准之上可以增加评价指标;基于非临床药效、等效性比较研究,采用动物药代、生物等效等方法进行评价,此类方法可以避免临床试验中对人体进行额外的检查和伤害;临床等效性研究,此种评价方法不采用新药临床研究方法,而利用电子病历等进行大样本经过信息处理和数理统计比较,评价同一药品的疗效与安全性。
 
以上方法可以是一种或者数种并用。最后评价工作由第三方,或者药品价格管理部门委托的机构完成,以保证客观、公正。“等效等价”原则的实施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基于药学评价,按照药品标准主要项目进行检测,作指标比较。以阿司匹林为例,评价包括外观指标、外观检查(完整度、光洁度、色泽均匀度)、片剂物性(重量、硬度)及肠溶效果、崩解等;系统分析与评价包衣质量及包衣效果优劣;药效、副作用物质基础的评价研究,包括重量差异、游离水杨酸、释放度(酸中释放量、缓冲液中释放量)、含量测定、含量均匀度等。
 
分析得知,现行的药品定价模式难以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能很好地促进医药技术进步,适应目前我国医药卫生改革的需要,无法充分实现优胜劣汰,效率高、质量好、成本低的企业很难通过公平竞争而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