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药业的产能扩张,是激化市场份额与价格竞争的主要驱动因素。历史数据显示,为满足2004年6月底之前化学原料药和全部药品制剂在符合GMP的条件下生产的监管要求,制药企业于2000年开始对设备、厂房等进行符合GMP要求的改造,刺激行业整体产能的大幅提高。因此,尽管GMP认证制度的推行淘汰了部分落后企业,但是产能扩张仍迅速推高了行业的产能闲置率,从而成为导致2004年以后行业价格竞争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0年,SFDA将颁布新修订后的药品GMP,并要求新开办企业、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和注射剂品种生产企业先行实施,其余企业则计划应在2~3年内通过认证。根据SFDA预测,合规企业至少需要为此投入2000亿~3000亿元的资本性支出。此外,此次药品GMP的修订,以WHO的GMP为指南,强调动态监管和全程监管,提高了质量标准,严格了流程规范,将显著推升制药企业的运营支出。因此,通过新一轮的产能扩张摊薄资本性支出和运营支出压力,成为制药企业合乎逻辑、最为可能的竞争行为选择。
另一方面,制药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与留存利润的增多,也为产能扩张提供了财务支撑,从而刺激了竞争厂商数量的增加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多。2008年,医药制造业所有者权益的总和同比增长约564亿元,而上年利润总额为581亿元。2009年,医药制造业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463亿元,增速高于同期制药业的整体增速9.5个百分点。同时,外部资本的大量进入,对于产能扩张趋势的影响,也值得关注。2007年,医药制造业至少获得了约128亿元的外部资本补充,受此影响,医药制造业200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提高了15.7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在同质竞争格局发生实质性改变之前,产能扩张对于药品消费需求释放的消化进程,将决定制药业盈利景气循环的未来趋势。其中,竞争厂商数量和产能闲置率的趋势,将是行业景气未来转折的有益预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