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刚过,笔者留意到医药人士不忘在BBS、论坛以及微博上大晒福利。随着城市半径的加长,CPI指数持续走高,被晒的福利从单纯的过节费扩展到车补、饭补、交通补助甚至出差补助等细枝末节。除了企业管理者在物质上对员工的肯定,员工是否已经得到绝对的满足感?
“老三样”的困惑
何为福利?福利是员工的间接报酬。一般包括健康保险、带薪假期或退休金等形式。与奖金不同的是,福利能覆盖所有员工,笼络的也是全体员工的心。企业对员工福利的关心往往是决定员工敬业度和保留员工的重要因素。
员工福利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想
1.身体健康 例如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年度体检、医疗保险、健身计划、营养安排以及健康信息等方面的福利。
2.心理健康 主要指员工所承受压力的程度、成就感、在工作环境中的安全感以及员工心理健康咨询等。
3.人际健康 包括员工在工作中是否得到了公平的待遇,能否很好地平衡工作与个人生活,以及企业对员工的关怀。
由此可见,过节费、各种补助其实只是员工福利很小的一部分。而国内部分药企,对福利的认知和理解基本上也仅限于此。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医药企业的福利基本集中在“老三样”:
一是实物补贴,一般在几大重要法定假期之前分发;二是货币补贴,以现金或购物券的形式分发;三是自产自销,如果企业有非医药业务,自己公司有什么就给员工发什么。
对于这些约定俗成的“老三样”,有些员工并不买账,不少员工反映:“不发才奇怪,发了也只是正常。”毫无疑问,如此的福利发放方式,越来越令员工感到麻木。
事实上,有效的员工福利计划对药企发展的推动和对员工的积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从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而言,福利能成为企业调控人工成本和生产基金关系的重要工具,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美誉度。同时,福利有助于持续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帮助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提高素质,留住人才。
那么,如何让企业的福利支出不会在员工的“审美疲劳”中打了水漂,如何跟上时代节奏和员工的需求设计福利项目,从而产生积极的、应有的作用呢?
制定有效福利计划
1.温情福利:EAP服务
据悉,目前有90%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都购买了EAP(员工援助计划)服务。
如Cisco给员工提供24小时紧急医疗救助;星巴克的员工福利惠及家人,包括给员工家属提供医疗保险等;Valassis公司的母婴福利,可帮忙员工照顾幼儿;ASP公司则为员工开办免费瑜珈班;宝洁公司给员工提供补充医疗和意外伤害险以及人身险。国内企业像联想集团、国家开发银行、大唐电力等,也在为员工提供EAP服务。一些企业甚至专门设置了放松室、发泄室、茶室,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帮助员工克服身心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2.多变福利:让福利深入人心
员工福利并非一定要发某种实物,改变一下形式,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比如,高管请员工吃免费午餐。快过节了、某个重量级任务顺利完成了,不妨给员工和公司高层一个共享免费午餐的机会。在细节上,选饭店、点菜都是员工的权利,老板只负责买单。吃一顿免费的午餐,算不上多大的福利,但这背后的好处不是钱能衡量——大家平时工作都很忙,见到老板也就是匆忙汇报一下工作了事,也没什么机会聊工作以外的事情。一起吃午饭就不一样了,员工可以在放松的状态下与老板交流。有这样一个固定的非正式沟通渠道,也算是一项不错的福利。
除了在实物方面变化花样,针对药企的脑力劳动者,可以发放U形音乐枕、茶香车枕、密封保鲜罐、微电脑按摩垫等有助于员工身体健康的福利品。当然,药企的体力劳动者也不能忽视,可以在公司适当的地方开辟舒心淋浴房、按摩室等,让员工在劳累之余放松全身,员工的内心一定是暖洋洋的。
3.弹性福利:提高福利的有效工具
弹性福利是企业福利整合和优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强调员工参与,并赋予员工对福利的自主选择权,即让员工从一系列的福利项目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福利。
韬睿惠悦2010年2月在全球福利标杆数据库研讨会上所做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国内,弹性福利作为一种灵活的福利管理方法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超过8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喜欢弹性福利。
弹性福利的具体操作方式是:在每位员工福利支出确定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员工对健康、保健福利需求,企业可以通过弹性福利让员工选择最适合自己(包括家人)的福利项目。比如,年轻的员工可能更希望企业提供健身方面的福利,而中年的员工则可能希望享有门诊、住院、重大疾病或体检等项目上的升级福利。同时,企业也可根据员工的不同年龄层和需求,让其选择最为适合自己的假期、旅游、心理咨询、财务/法务咨询、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福利项目。
4.至尚福利:精神福利似糖
当今,激烈的竞争导致职场人士亚健康增多——上到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或多或少都会体会到工作的巨大压力,产生职业性的枯竭感,厌倦、烦躁、焦虑、苦闷、无奈、失眠等不良情绪也会随之而来。
据笔者了解,一些药企高管对员工的物质福利较为重视,却不太关注精神福利。“在我们的企业中,不少员工都自发自觉地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确保任务的超额完成。”某医药零售企业老总如是对笔者表示,“我们实行薪酬挂钩制度,员工干得多,自然也拿得多。”对于精神福利,他感觉有点儿匪夷所思,“他们除了想多挣点钱,还能有啥其他的需求呢?”
分页标题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斯说:“一边歧视和贬低你的员工,一边又期待他们去关心产量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无异于白日做梦。”
“员工快乐吗?员工真的愿意加班吗?”一些药企老总可能很少想过和关注过,“富士康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企业给员工提供了比较完善的物质福利,却对员工的其他需求关注太少,不断用金钱来刺激员工,最后的结果便是“一跳”又“一跳”,令人触目惊心。可见,对员工精神层面的关心和身心健康的关注比物质方面的给予一样重要,民间总结的四句话折射出了普通员工的心声:
“员工最讨厌什么?加班。员工最向往什么?放假。员工最希望什么?加薪。员工最炫耀什么?福利。”
面对如此种种,心理专家认为,现代企业的员工更需要“精神福利”。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是:“物质福利如盐,精神福利似糖。”精神福利能起到相对于物质福利而言,更多的鼓励、安慰、荣誉、夸奖等精神激励作用。
给员工找心理咨询师,毫无顾忌地宣泄对同事的抱怨、对工作的厌倦甚至个人情感的变故,这些过去在企业里最为忌讳的事情,如今被一些民营生产型企业当成福利提供给员工。例如红蜻蜓集团的“阳光咨询室”、康奈集团的“新温州人情感交流站”、正泰集团“阳光服务室”等相继挂牌成立。心与心的情感交流如心灵鸡汤,为员工减压疏导,调整心态。
[小结]
一家有生命力的药企,应该有一个重情重义的团队,是一个“互相关心、共同参与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员工是“工作人”而不是“工作机器”。令人欣慰的是,已有一些药企管理者开始反思内部职位设置的合理性,并积极寻找途径为员工提供心理服务,把帮助员工解决个人心理问题列入企业发展规划。
为员工创造好环境,让员工拥有好身体,使员工拥有好心情,他们回报企业的将是无尽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