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已成为推动医药商业大整合的历史性机遇,拥有强配送能力、广覆盖水平和低配送成本的大型医药商业将在竞争中取得先机;而在制药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也将不断壮大,各个细分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而在这轮重组中,更多的民企也将加快上市的发展步伐。
喜忧参半
去年4月份新医改开始实施,至今已1年有余;截止到2010年2月,全国各级财政已为这场改革支出3902亿元的真金白银。这3902亿换来的是,从城镇职工、居民到农村累计12亿人口医保的广覆盖,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系的初步完成。而新医改的车轮仍在继续滚动,随着车轮转动陆续“转”出的有好消息,也有“看病难、看病贵依然存在”的坏消息。目前看,这笔巨额资金换回的是一幅好坏掺杂的社会效益图谱。
针对此,有评论辛辣地指出,有神木的投入,没神木的效果。文章这样写道,以实行免费医疗的神木县为例,全县百姓免费医疗的成本是每人每年 330 元,照这样的标准计算,全国实现全民免费医疗需要4300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去年一年投入3900亿元,应该是接近实现全民免费医疗,应该可以解决“看病贵”问题。为什么花掉这么多钱却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家投入的资金并没有真正花到患者身上。
在新医改取得的上述耀眼成绩面前,为何仍面临不少民众的质疑?争议显然源于评价主体对政策效应的认同感与评判标准不同。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上一轮医改的某种类似经历。
彼时,尽管在那一轮医改中,社会卫生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包括医疗机构建设、传染病控制、人均寿命、婴幼儿死亡率等在内的卫生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中国只用了世界1%的卫生资源,解决了世界22%的卫生保健问题。这一成绩一再得到赞誉。但尴尬的事实是,在一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却毫不客气地给出了相反的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报告指出,中国10年医改造成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的消极后果。
商业化的成份
现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卫生部门的态度:我们从未表态说过改革不成功,我们也不同意改革不成功的说法。换句话来说,在官方看来,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但却缺乏来源于社会的认可。
除了卫生投入与卫生发展速度,评判新医改成败还应该看公平性与效率。在近20年时间里,尽管我们的诊治水平正在逐步接近世界医疗水平,但卫生资源的分配与投入却一直是个问题,医疗体制的公益性与均等性也还远远不够。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政府的卫生补贴和社会保障的主要受益人是高收入群体。对多数普通民众而言,看病负担沉重导致看病难依然是一种普遍现象。正如有人所说,印度的公共投入只占卫生总费用的17.9%,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排位,其公平性在全球居第43位(中国名列倒数第4),原因是印度政府将有限的政府投入公平地补给最需要医疗服务的需方。可见,投入多少并不是衡量医疗制度是否完善的绝对标准,重要的是公正和平等。
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政府在新医改中依然漠视公平性与效率,那么依然难以得到公众打出的高分。
在近20年时间里,尽管我们的诊治水平正在逐步接近世界医疗水平,但卫生资源的分配与投入却一直是个问题,医疗体制的公益性与均等性也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