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利好药品零售业

发布日期:2010-10-20  |  浏览次数:56927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对于大多数医药界人士来说,“包容性增长”或许还是一个陌生词,但由胡总书记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提出的这一全新理念,其实体现着党和国家的最新发展思路,或将被纳入我国未来发展战略,并成为“十二五”规划的最大亮点。对于饱受恶性竞争与多变环境之苦、规模日增效益却停滞甚至下滑的药品零售业来说,这一理念的贯彻实施,无疑有着特别的积极意义。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即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在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增长应该是共赢多赢的、可持续的、协调的,各方均在增长中获益,但弱势一方受益应该更多一些。在医药整个产业链上,在当下医药产业各环节的激烈竞争格局中,药品零售业显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切莫认为“包容性增长”与药品零售业没有干系。这些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药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据SFDA南方所统计,2000~2009年,医药工业产值复合增长率为20.8%,医药商业复合增长率为15.37%,其中药品零售复合增长率为20.12%,但医药商业的整体利润率却低至0.55%(2004年),最高也不过1.18%(2007年)。如果说前些年基层药店还基本维持“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保本,三分之一亏损”的局面的话,最近几年基层药店的效益情况、生存状态、增长势头就越来越让人担心了,基层员工的薪酬更是招致不满。据调查,有67.18%的店员表示工资已经多年不变或增幅在1%~3%之间(即低于CPI的增幅),86.15%的受访者对薪酬表示“不满”或“一般”,药品零售从业人员人均收入与工业距离拉大,且年均增速大大低于居民收入增速,更远低于医药工业产值20%左右的增速——这样的增长,当然不是“包容性增长”。
 
  当整个国家都在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主要骨干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的时候,药品零售业的境况及发展势头如此不尽如人意,个中原因值得反思。其中,固然有药品零售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短、业态演化不充分、其他行业恶性竞争手段植入等原因,也有行业自生性成长而引导不力、产业定位不明确且政策多变等原因,有一段时间药品零售业不就被打入“冷宫”么?以医保定点药店为例,其准入标准就经历了“鼓励—严格—宽松—严格—更严格”的反复,从当初的“被定点”到后来的“争定点”,现在很多地方无异于“鸡肋”了——定点的诸多限制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药品零售业多元化的进程,阻碍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步伐,而这些限制,大多数不过是出于管理便利的目的。
 
  更令人担心的是药品零售业的发展理念以及外部环境。落实“包容性增长”理念,最根本的也是发展理念、发展环境。我们不仅要在规划的文字中大声呼吁提高行业集中度,更要拿出具体可行的支持性政策、扶持性措施等,鼓励、督促企业提高集中度。
 
  在“十二五”规划即将颁布,社会转型、矛盾凸显、诉求多样化的今天,党和国家提出“包容性增长”,自有其深刻而深远的考量。期待着这一洋溢着浓浓新意的政策春风,早日吹遍药品零售业,并成为新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