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10年《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报告中,医药企业惟有复星医药跻身其中。这一局面多少让行业人士感到尴尬,因其产品、市场与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休戚相关,健康行业本应建立更严格的社会责任标准。事实是,尽管突发事件中总有药企捐款捐物,却因缺少相应的平台支持,所行善举无法恰当借力得到持续传播,难以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
受药价、医改等因素影响,医药企业往往对负面新闻呈“过敏体质”。舆论大环境中,公众对医药企业的公益行为也半信半疑,总认为其只“益”而不“公”。因此,就医药行业而言,增加公益事件本身的公信力较其公益性更为重要。而过往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公益公关的公信力往往源于以下两点:
第一,聚焦于公众关注的公益热点。2010年世博会,复星医药所在的上海复星集团领衔国内其他著名民企共建民营企业联合馆。开馆期间,复兴集团联手其他建馆企业举行的以“活力无限”为主题的公益推广活动备受舆论关注。得益于此次世博公益营销,复兴医药首次入围《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并从300名以外晋升至20强。
第二,借势于公众关注的公益热点。像世博会这类公益资源毕竟有限,对于大部分不具备赞助商资格的医药企业而言,可考虑借势,例如与具有赞助商资格的企业实施联合公益公关。慈铭体检并非广州亚运的赞助商,然而,其亚运公益公关的效果却不亚于真正的赞助商。其手法是与亚运合作伙伴中国人保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实施亚运会的健康保险和医疗跟踪服务。如此一来,一方面以公益姿态参与了4年一度的亚洲运动盛会,提升其社会责任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与赞助商的战略合作,有效规避了亚运赞助相关知识产权的壁垒。
就目前舆论环境而言,医药产业缺乏的并非公益的理念,而是具有公信力的公益平台。所谓大音希声,无论是聚焦或借势,要在纷繁复杂的碎片化时代制造出自己的公益声音,寻找一个能使公众产生信任和共鸣的公信力平台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