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运营管理中的基础工作

发布日期:2010-12-08  |  浏览次数:87100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众所周知,运营管理,是一个公司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做好运营管理,往往离不开许许多多的基础工作;离开了运营管理的基础工作来空谈营运战略,精益管理,供应链的设计管理,生产计划按排,库存管理,全员质量管理,JIT等,所谓的高屋建瓴,无疑是空中楼阁,水中花月。在运营管理诸多繁杂千丝万缕的工作中,什么是最紧迫,最急需解决和最需要建立的工作?笔者根据多年的咨询经验,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5S现场管理:是基础中的基础。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 
 
    5S对于塑造企业的形象、降低成本、准时交货、安全生产、高度的标准化、创造令人心旷神怡的工作场所、现场改善等方面皆能发挥巨大作用。  
 
    整理:就是把东西分为有用和没用的东西,把没用的东西丢掉 
 
    整顿:就是把留下来的有用的东西物品,进行标识分类。进行定置管理。包括:定容,定量,定位 
 
    清扫:就是制订考评方法,进行点检,巡查。 
 
    清洁:就是标准化和进行推广 
 
素养:就是系统化 
 
    其实5S不仅是用在现场管理中,在思维塑造,文化建设方面起着深刻影晌。  
 
    所以5S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动态的,持之以恒的过程。  
 
    2.以ISO9000体系为基础的制度化建设,是建构在工作质量基础上的设计。 
 
    ISO9000中的质量不仅指的是产品质量,还包含了工作质量的提升与维持。ISO9000体系到今天已经成为企业进行制度化建设的基础,其中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对整个营运管理的工作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对竞争市场条件下,关注顾客就是以客户为导向最好的注解。 
 
    2)领导作用,体现了领导者在制度和流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3)全员参与,体现了制度和流程建设中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宽广性。 
 
    4)过程方法。注重过程而不是单只是结果,表明另一种思维的转变。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结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过程有时甚至比结果更加重要。这种思维的转变更能激励员工的参与和执行。 
 
    5)管理的系统方法。管理需要各个方面的参与,各个子系统的配合协调,不能顾此失彼,因不失大。产品质量,交期,成本需要协调发展,缺一不可。 
 
    6)持续改进。采用PDCA理论,螺旋式的上升前进,持续不断地改进,永远的动力与推力。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采用现场,现物,现实的“三现主义”是基于事实的最好体现。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与供应商双赢,而不是你死我输的商业方法,是当今大部分日韩企业崛起的奥秘。这条原则在供应链的设计,计划和执行方面尤其重要。  
 
    3.工艺流程与工作设计:进行价值流分析。 
 
    所谓价值流分析,即是把所有的活动分为增值和不增值的部分。根据著名的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大野耐一的调查结果,增值的活动只占所有活动中的5%左右,但是可以消除的不增值部分却占了30%以上。在所有工艺流程与工作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区分出七种浪费,即不增值的活动。  
 
    精益生产方式将所有浪费归纳成七种: 
 
    (1)等待的浪费; 
 
    (2)搬运的浪费; 
 
    (3)不良品的浪费; 
 
    (4)动作的浪费; 
 
    (5)加工的浪费; 
 
    (6)库存的浪费; 
 
    (7)制造过多(早)的浪费。  
 
    4.合理化建议制度,形成从下到上的改善文化。  
 
    合理化建议制度又称为奖励建议制度,改善提案制度,创造性思考制度。企业内员工发现现行办事手续、工作方法、工具、设备等,有改善的地方而提出建设性的改善意见或构思,称为“提案”或“建议”。公司选择优良且有效的提案加以实施,给予提案者适当的奖励,这种有系统地处理员工提案的方法,就被称为“改善提案制度”。 

分页标题

 
    古语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人智短,众人智长,如果一个公司仅靠几位领导是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以主人翁的心态全面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来,发挥集体智慧,为公司献计献策,共同管好公司。  
 
    正如大野耐一而言:“没有人喜欢自己只是螺丝钉,工作一成不变,只是听命行事,不知道为何而忙,丰田做的事很简单,就是真正给员工思考的空间,引导出他们的智慧。员工奉献宝贵的时间给公司,如果不妥善运用他们的智慧,才是浪费。”  
 
    好产品来自于好的设想。通过公司全体人员共同思考和共同参与的改善活动及其直接效果,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每个人自身的能力,创造出舒适的生产作业环境,追求生产现场的生机和活力,增强全体人员对公司的忠诚感和归属感,最终为公司的发展状大做出贡献。  
 
    5.做好企业的基础培训教育 
    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无论一个国家的教育多么发达,学校/社会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的要求总是存在着距离,这就决定了一家企业要想长期发展,就不能长期只依靠外部的培训教育机构,必须建立自己公司内部的培训机制,培养自己起的人才培养机制。  
 
    每一名入职员工,要做好入职教育,包括企业文化,基本制度,组织架构,帮助员工尽快溶入团队,尽早发挥出力量。 
   同时要为每名职员进行技能提高训练。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员工的岗位职责的要求,进行在职(转职)培训,让员工的技能跟上企业发展的要求。  
 
    6.建立起企业的数据分析系统,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现今信息社会,生产的高度复杂化,决策无处无时不在,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过去的经验决策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无论生产工艺的设置,还是质量控制,流程优化,库存控制,供应链的管理,生产计划按排,客户服务的改进都离不开大量的准确数据和分析。公司的物流,人流还有信息流的改善,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验证。同时当今外部的数据信息过大,如何去伪存真,必须进行制度化考量。  

    所以从全公司出发,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从上到下,必须合理规划和建立公司的数据系统,以使公司的决策有依有据,效率与质量都能做到极大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