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21世纪朝阳产业”的医药行业一直以来被认为具有五高特点:高技术、高投入、高管制、高风险、高回报,正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资本看好它,纷纷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进入,于是乎,医药行业风起云涌,热闹非凡。然而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隐藏着很多隐患。
从社会效应看,医药行业关乎大众健康,具有保障和谐的作用。从经济效应看,医药行业是支柱产业,具有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作用。近期由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对医药行业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提出导向性意见。《指导意见》的发布一方面说明政府对行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医药行业现在的结构不合理,亟待改善。
既然行业结构调整已上升到政府层面,那么,药企更应重视这一契机,尽早转型。政府给企业提供战略方向上的指导,是因为很多企业在这方面确实比较薄弱——它们在产品方面缺乏创新,在生产技术方面缺乏投入,在管理方面缺乏新思维,在环保方面进展缓慢。虽然日子比较难过,但很多中小企业还能苟延残喘,这将加剧行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指导意见》已经明确指出,上述药企将被作为淘汰的对象,加快其被整合、被死亡的过程,给其他企业留出市场空间,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中国现有的4000多家制药企业、7000多家批发企业、1000多家零售企业中,过半具备上述特征,对他们来说有三种选择:一是无为而治,等待着死亡的到来;二是找到大树,自我整合;三是及时转型,在混战中脱颖而出,改变原来的弱小姿态,成为强者。
其实在发达国家,我们很难看到类似的《指导意见》,因为他们更多依赖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以前,浑浑噩噩的药企还没有多少危险,主动想到要调整的企业还真不是很多。但现在,《指导意见》会将大部分企业唤醒,竞争不会变得缓和,反而会更加激烈和残酷。
要想在未来竞争中胜出,药企需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既要沿着《指导意见》提出的方向进行有效的转型,更需要依照市场需求,练好内功。《指导意见》的基本原则中就指出,要“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政策引导相结合”。其中,把“市场机制作用”放在前面,把“政策引导”放在后面。
我们另做设想,政策引导源自哪里?无非也是源自对市场的理解。回顾一下十多年来的成功药企经验,绝大部分都是因为抓住了市场的发展规律。制药行业的江苏扬子江、四川科伦、浙江海正等,在产品方面不断创新,在生产方面扩大规模注重品质,在营销方面舍得投入建立品牌;批发行业的九州通在夹缝中求生存,硬是闯出了一条“快批快配”之路;零售行业的海王星辰、老百姓成立时间不算长,但都以几何级数发展,因为他们把握了消费需求,提升了零售管理技能……他们的成功主要依靠于对市场的把握,依靠于内功的提升。当然,成功的前提是符合政策法规的规定。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企业红红火火,但都是昙花一现,轰然倒塌,他们的失败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那就是要想可持续发展,要想长盛不衰,需要提供对社会、对消费者真正具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弱小企业或者是方向不明者的淘汰,给“剩者”留出了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各类药企的数量众多,到底谁能笑到最后还是未知数。
根据《指导意见》,行业整合是当务之急。这既是政府想要看到的,也符合发达国家药企发展的轨迹。现在是诸侯纷争的“春秋时期”,众多因素导致大小国林立,但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整合弱国的趋势是难以转变的。作为“大国”的药企要顺应潮流,掌握并购整合能力,跨出稳健的整合步伐,在全国布局,进行产业链的延伸,打造集团优势。作为“小国”的药企则要看清形势,要么学习秦国的“黑马”精神,逐渐壮大,寻求称霸,要么学习春秋众小国的主动联姻精神,背靠大树好乘凉。虽然医药行业从春秋时期转变为战国时期需要的时间长短难以准确预测,但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根据“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大者愈大,国资、外资、民资三驾马车中都将涌现出众多并购整合的好手,在行业中掀起腥风血雨的并购热浪。
无论是遵从《指导意见》,还是遵从市场和自然的发展规律,想要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识时局、辨市场、强自我,是必由之路。
作为“大国”的药企要顺应潮流,掌握并购整合能力,跨出稳健的整合步伐,在全国布局,进行产业链的延伸,打造集团优势。作为“小国”的药企则要看清形势,要么学习秦国的“黑马”精神,逐渐壮大,寻求称霸,要么学习春秋众小国的主动联姻精神,背靠大树好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