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无论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如果要想腾飞,必须插上知识的翅膀,所以,我们看到每一个世界500强企业背后都有无数的顾问和专家团队,也看到每年各大企业的咨询费用大有节节攀升之势。
很多时候,医药产业都被贴上“高科技”的标签,但作为药企人,笔者认为更多时候它还比较传统,虽然中国医药产业每年以高于GDP数个百分点的速度飞快增长,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产品方面,国内医药市场以仿制药居多;管理方面,国内药企比较粗放;营销方面,国内药企相对保守……为迅速增高“短板”,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之外,不少药企转变思路,开始尝试利用“外脑”,如聘请高校知名教授、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等。
新年已至,各大药企年度新的人事安排和人员招聘计划开始提成日程,寻找“外脑”,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需要你,有理由
笔者以为,聘请“外脑”是专业性的体现。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尤其在现今这个行业越来越细分的时代,就算同为药学专家,生物医药和化学制药都很不一样;同为管理专家,研究流程的和研究战略的,思路也会不同;同为工程专家,专注发酵的和专注纯化的怎么也谈不到一块儿。总之一句话——专业的事需要交给专业的人才去完成。
不能否认,药企内部可能会储备有一些“通才”,但他们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那么好用。而通过专家的帮助,很可能快速、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因为真正的专家不但业务专业、知识专业,而且态度专业、精神专业,基本上只要敢于承接的项目,一般不会是吹牛皮的“半拉子”工程,肯定会兢兢业业把事情做好。
聘请“外脑”也是经济性的体现。一家药企从研发到产品最终走向市场,仅大的环节就不下10个,还包括辅助的物流、后勤、行政等流程。大企业人才济济不出奇,每个部门都会是高手如林,但中小药企显然就不会有这样的资源和实力了。
这倒不是说中小企业没钱,但很多专家不愿意屈尊到中小企业工作确是事实。大药企呢?即使人才很多,也不可能储备所有方面的人才,不可能包罗万象。有时候,人才的使用是一次性的,或者是偶然的。比如企业有了危机,高级公关人才的需求就是一种偶然。又比如法律方面的人才,平时只需要普通的法律工作者就能应付,一旦碰到棘手的国际贸易纠纷,就需要高级法律专家出场了,这也是“N年用一回”。高速增长的药企自然无法也无需具备那么多专业人才,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人才外包”是比较经济的选择。
聘请“外脑”还是前瞻性的体现。作为企业员工,如果经常被琐事困扰,难免陷入“埋头穷拉车、低头不看路”的窘境,而一家成功的药企,急需脚踏实地做好眼前事,又需要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专家作为某一领域的研究者,自然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他们能从专业的角度给企业提供前瞻性的战略指导。一方面,专家本身就具有战略思维,另一方面,由第三方的专家给出意见更为客观,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纵然药企能人众多,难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而说到底,药企需要专家,专家也同样需要药企这个平台。
专家是具有一技之长或博学多闻的人才,如果整天在象牙塔的学校中教书育人搞科研,说白了也是一种浪费。专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如果还有余力,可以奉献给急需人才的企业,何乐而不为?
专家需要到企业将理论化为实践。在实战平台上,专家不一定适应,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锻炼,能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并将经验再次上升到理论高度,反哺于总有一天还将走向社会的高校学子们;专家通过与药企的接触,能了解企业在思考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能有的放矢地去培养;专家通过对市场的了解,能开发出更多实用并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工具,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带来新的理念。
既是需要,就得搭调
可以说,不管是在高校、研究所还是社会上,专家是不少的,但并非每一位都适合成为药企的“外脑”和顾问。
专家可分为理论派、实战派和“理论+实战”派。纯理论派太虚,脱离实际的几率大,他们的路数,听上去很玄,但不一定实用;纯实战派与企业本身储备的人才较为接近,不一定有高度,往往就事论事;“理论+实战”派才是比较适合成为被聘请的群体,他们贴近市场需求,了解企业实际,但不缺乏高度和前瞻性。
诚然,按类别对专家进行取舍肯定是不全面的,选择一位或一批合适的专家对药企来说十分重要,所以必须遵循一定的流程和方法,避免选错“师爷”。
一是明确内部需求。药企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大致可分为重要紧急的、不重要但紧急的、重要不紧急的和不重要也不紧急的四类。首先排除不重要的事件,把重要的事件挑选出来;其次最好不要把紧急的事交给专家解决,专家往往都有本职工作,不一定能全身心投入,即使全身心投入,对企业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而把重要而不紧急的事交给专家最为恰当,比如新品研发、战略规划、人才素质提升、企业管理优化等。
二是确定内部并无此种能力的人存在。有很多问题通过内部人员的调配是可以解决的,无需聘请专家,毕竟内部人员对企业熟悉,如有足够能力,可以马到功成,不必求远水解近渴。只有在确实没有内部能力的时候,才应该去找外援。
三是找寻合适的对象。一家成功的药企会建立专家档案库,在暂无需求的时候未雨绸缪,等到急需之时,只要把档案库拿出来像翻字典那样搜寻一下,就可手到擒来。如果是临时需求,档案库还没建或者库中没有,那就最好通过行业协会和熟人推介。如若漫无边际地找,往往会病急乱投医,花了冤枉钱还没成效。
四是聘请前须充分沟通了解。“知人知面不知心”,专家的实力到底如何,到底是否实用,仅靠介绍是没法把握的,必须在使用前掂掂分量。比如,向周边朋友打听其情况,甚至让专家试讲试做一下,前提是不要让专家感觉没面子,因为专家可能会有一些清高和架子。
五是合作从小项目入手。为规避风险,企业可以把大项目拆成几个小项目,先从小入手,在合作过程中进一步深度了解专家的水平和价值。即使做砸了,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如果专家名副其实,那就可以义无反顾地将其留住,并聘请其为长期顾问。
小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并不是说药企内部就一定没有能力解决那些需外部专家解决的问题,而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只有专业才能造就卓越。药企间的比拼,并不是比谁更辛苦,也不是比谁更有钱,更不是比谁胆大,而是比谁更会整合资源。在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优秀的药企要学会整合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做大做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