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燕子矶校区,伴随着老狼《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我们离开了学校,工作的同学在下个月就要上班了,读研的搬回了本部。离开了,就再也回不去了。这一年是2005年,我从中国药科大学毕业。
7月,踏上了工作的旅途,珠海的傍晚原来并不炎热。拉着行朝公司宿舍楼走的那一段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只是没有合适的词语形容当时的心情。
第2天开始培训,A公司的培训在当时国企里还算正规,通过培训,能了解公司的组织架构、企业愿景和企业文化,封闭培训3天,去中山玩1天,然后就到各自的岗位上班。这一批来了50多名大学生,我和13名同事被分到A公司下属的B分公司。
来到分公司,又是3天培训,B公司的培训相对务实,因为是合成厂,化学合成又涉及很多易燃、易爆物品,安全培训放在首位。培训最后一天,各部门头头和新员工见面,虽然招聘时已经定岗,但老总和人事经理还是让我们谈了谈工作意愿,我只说了一句话:“我想去车间。”按照当时的情况,这样说还是合适的,招你来该做什么领导早就有数,见面会只是做做样子罢了,越是简单越表示你的定位明确。工作定位很重要,自己不能准确定位,领导无法确保把你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正式上班,我去了生产部202车间,这是一个氛围不错的车间,领导都很务实,车间工人也比较质朴。先是3个月实习,我分到4班,车间做的是一些比较成熟的工艺,有现成的流程,即所谓的SOP,生产按部就班,机械重复。但是这些机械的工作里面也是有很多道道的,熟练的工人和新手做起来还是会有差别。一个简单的反应也会涉及很多技巧,比如冷热媒开启的时机、加溶剂的速度、搅拌的速度控制、何时加晶种引晶等等。只有深入一线,才能了解最全面的信息,即使你有一套详尽的操作流程,也并不代表你懂得生产。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进入车间后,放低姿态,虚心向每位工人学习,干活也很积极,1桶250kg的二氯甲烷推着呼呼地跑,投料、出料、反应控制、送检,基本流程都没落下,每个工种都实际操作过,一天下来,工作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
我们去车间,实习一段时间,基本是出来做技术、做管理。在班组里实习干不干活,没有人会说你,即便主动干活,一些重活他们也会接过去,所以和工人们相处很融洽。那段时间,我完全融入了工人们的生活,一起倒班,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讲笑话,每个月发工资那天,我们一个班组都会集资去K歌,简单的快乐让人那么怀念。这种简单的快乐和对未来的憧憬使得每天的上下班都充满期待。集团的班车从宿舍楼到B公司约20多分钟,一路上,美景尽收眼底,一边是山,一边是海,对岸百米之外就是澳门。上夜班的时候,吹着海风,看着对岸的灯火,思绪飘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