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多纳教练的“恶棍管理学”

发布日期:2011-01-22  |  浏览次数:89676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自古以来,“堵”还是“疏”就是一对矛盾,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首先我就想起了历史上有关堵与疏最大的辩证例子,大禹治水的故事。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还有就是李冰治水,堵疏结合。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是成功结合堵和疏治理水患的典型代表。李冰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修建都江堰,实现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虽然历史早在几千年前对堵与疏就有结论,但是历史的悲剧还会经常重演。工作与生活中对疏与堵的看法永远有不同看法。

生活中也有堵与疏的不同看法,夫妻间组成了不同的家庭,大家对问题的看法肯定不尽一致,当出现矛盾时,是采用疏还是堵?可能很多人说应该立即去堵,堵是什么意思?是不让别人说话?是不让对方去再做错事?或者是心直口快的骂一顿,出口闷气,嘴是痛快了,问题能够解决吗?不一定见得。

聪明的人一定是采用疏的方法,先冷静下来,站在对方的观点看问题,将心比心,然后就是谅解和理解,当相互都理解了,就一定可以达到谅解的目的。

中医和西医对病的治疗就有不同的看法,是治表症还是治病,西医往往是对症,头痛治痛,脚痛治脚,实际上我们应该从整体上看问题。中医治病喜欢从平衡上开始考虑问题,牙痛可能不是牙的本身问题,有可能是心火和消化系统出了问题,眼睛出了问题,可能就是肝脏出了问题,所以我比较喜欢中医。我们搞咨询也要采用中医治疗的方法。一定要经过望、闻、问、切四个步骤。系统的做出诊断和咨询方案。

管理上也有堵与疏的不同做法,管理这个两个词本身就有堵与疏的不同意思,管就是一种控制和命令的意思,就是堵的意思。当然看见错的就要管,这是对的,但是你管太多了一定会出问题。好的管理者是疏,就是梳理的意思,主要就是疏。所以我们说好的管理者主要工作就是梳的作用,而不是管。靠管是做不成好领导的。企业最大的管理是靠制度和规则,而不是人盯人。

管理上的堵与疏体现在几个方面:

小事情上先“疏”后“堵”,以疏为主,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员工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永远有这个不对,那个太笨的想法,管理上就太累了。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士气都会出现问题。这样,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容易使员工产生逆反心理。对于一些相对细小的,非政策性的事情,我们通常采取先疏后堵的方法进行引导,使其领会,最后达成共识。其实,非原则性问题,只要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疏”为主,“堵”为辅,若干事情是可以圆满解决的。

大事上先“堵”后“疏”,所谓大事情,就是原则性强,涉及法律、制度建设和重大策略上的工作是必须“堵”的,这种情况大多是对事不对人。但是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前进。

具体事情的处理是检验一个管理集体或是一个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办事方法与应变能力的最直接的办法。在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要只讲不能干这,而应该干那,不能顾此失彼。应在“堵”的同时,加以正确的疏导,使大家明白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我们目的是要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将企业干的更好。

管理时多采用疏的方法,利用疏导这个有效技巧去做好管理工作,每当发现员工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和差错时,不是利用权力强迫和命令让员工改变,这样往往会严重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即使按照你的方法执行,这样不但没有推动团队工作绩效,反而严重削弱了组织成员的工作激情。

好的管理者而是采用说服和讨论的方法,善于发现和调动下面人员的积极性,一个人的想法总是有偏见的,如果你让更多的人参与和创新,工作就一定会做的更好。

最后还是说到海纳百川这个词,海为什么能够容纳千万条江湖的水,因为它低,因为它阔,他就是容纳疏来的河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泛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我们何必不像大海那样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