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营销策划是不是真实的谎言

发布日期:2011-02-10  |  浏览次数:61946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曾有人用“偷盗的不如劫道的,劫道的不如卖药的”来形容医药行业的利润泡沫和营销手段之高明,事实上,这种现象从10年前的保健品热开始到2006年以后就逐渐消亡,目前只在个别地区零星存在。这种以虚假承诺为核心的策划造就了一批暴富企业,也摧毁了消费者对医药保健品的信任,导致保健品市场一蹶不振,医药行业品牌受损。医药行业策划观念的转变决定发展的方向和持久性,要多整合优势资源,让真实有个立足之地,真实耕耘,才会硕果累累。否则,医药行业真的要饿肚皮了。

A 虚假宣传乃“蒙派”所为

棒棒糖(网友):小时候,老人们常说:“庄稼人种庄稼要讲实在,来不得半点虚假,你骗它地皮,他饿你肚皮。”现在回味起来,很耐人深思,种庄稼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将会得到负面回报。营销何尝不是如此。

 我从事医药营销策划数年,也策划了不少成功经典案例,现在回想起来,都是一些空中楼阁式策划。医药营销不能形成长期品牌壁垒,这也许是产品的特定性质决定的,但也得从营销策划入手去寻找原因。

医药领域的虚假策划成分太多,多数企业重营销策划,轻产品质量,品牌并没有长期的策略规划。即使有长期战略规划,产品内质不变,也只是营销策划的不断升级,完全局限于短期效应。大包商不太注重疗效,只注重产品审批说明和批号,只要有可炒作的余地,产品就摇身一变成了新特药,给予产品不违规的全新虚假概念卖点,再浮夸技术来源,加以连串虚假故事汇编,就成了灵丹妙药。

在医药领域,80%卖的是营销策划,市场矛盾终于激化了。在2005年的呼和浩特全国医药保健品会议上,厂家、商家都在呐喊:“有没有新的出路、新的模式?”我认为,要抛弃过去虚假营销的观念,只有回到真实营销才可能基业长青。营销要有阶段性,很多产品在由虚假策划造就一定基业后,便沉醉其中,不断克隆产品,不断更换阵地。殊不知,局部游击战并不能统领全局,虚假策划只是在特别时期运用的战略方针而已。

方凌(广州某医药信息咨询公司高级顾问):营销就是营销,何来真实与不真实之分?或许棒棒糖想表达的意思是,药品的真实宣传及策划,但其所言也只属于小部分现象,不足以代表整体医药市场的全貌。随着国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医药行业的高度重视,新医改政策的持续出台,目前国内医药市场正在快速规范,虽然药品虚假宣传事件依然时有发生,但这种现象大多只是所谓“蒙派”的作为,真正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是不会以身涉险、自毁前程的。

 B 承诺留有余地

马宝琳(医信横通总经理):关于真实策划,我们要看清一个本质,抓住两个关键,把握三个原则。

看清一个本质:做策划就是要做出能够经得住验证的最大承诺。客户只有两种情况:买和不买。买了的客户只有两种情况:以后永远不再买和以后经常买。

营销的第一步是要促成不买的买,也就是尝试购买,为了促使人们买,企业就开始吹嘘,吹得天花乱坠,也就是过度承诺,结果消费者经不住诱惑买了,买的时候,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已经被调整到很高了,再加上本来就是杀鸡取卵的过度承诺,所以买完就后悔了,不但没有重复购买,还要劝周围的人别上当,这样产品就逐渐没有市场了。如果消费者买了以后比较满意,不但自己以后经常买,还会建议周围的人买,这样产品就有了口碑、有了品牌,企业就越做越顺,市场越来越好。

不承诺没有人尝试,承诺过头了就成了骗子,所以核心是匹配好承诺和验证的关系。

抓住两个关键:一是企业战略,二是产品功效。有的公司不想做成真正的大企业,就想赚钱,想赚钱的是商人,不是企业家,商人和企业家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商人唯利是图,只考虑短期利益,追求的是赚钱、违规、不犯罪、无道德、不要品牌,企业家追求的是赚钱守法、长久品牌、社会责任。棒棒糖所述乱象多是大代理商和个别小企业所为,国内有点名声的大企业都没有那么做。这就是企业战略问题,对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来说,他肯定要选择尽量真实的策划;对于一个商人来说,肯定是尽量不要真实。真实了可能会慢,但能持久,所谓“小火慢炖、历久弥香”!虚假了可能会快,起来得快,死得也快!所以,战略选择是关键。

产品功效是决定怎么承诺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比如一个止痛药。如果止痛效果不好,你就不能非要说好,非说好就是骗人。但如果说止痛效果不好就没有人买,怎么办?就要挖掘止痛背后的东西,比如虽然止痛效果不好,但是能够去根。同理可以看看糖适平,糖适平是一个治疗糖尿病的药,但是降糖效果不好,怎么办?就要深入思考,先问几个问题:1.为什么要降血糖?答案是血糖高了不好。2.血糖高了有什么不好?答案是会引发很多并发症。3.有哪些并发症?答案是全身微血管病变导致心、脑、肾、四肢等很多病。4.降糖是个指标还是个目标?答案在认真判断后会得出来,降糖不是目标,目标是为了防止血糖高造成的心、脑、肾、四肢等等病变,血糖就是个标尺、是个指标。这时,对糖适平的策划就有了方向,它虽然降糖不好,但是对肾脏有保护作用(这是有循证依据的),所以糖尿病患者应该用。再做功效承诺时,承诺的不是把血糖降低了多少,而是对肾脏这个重要器官(老百姓都知道重要)有多大的保护作用。糖适平销售不错,最大的成功就在于此。

根据产品功效的不同,把握三个原则:1.承诺的验证周期比较长;2.承诺不容易验证;3.承诺留有余地。

建立太平天国,建成以后可以“均田亩”,这个验证周期就比较长,有些人还没有等到建成就壮烈了。虚假策划常用的一招是“3天见效,1月改观,3月痊愈,再吃3月巩固去根,一定按疗程服用”,就是为了延长这个周期,见效容易,去根难,但发现没去根时,早吃了好几个月了,卖药的够本了。

服用维生素,对身体好!怎么好?哪儿好?不用说太明白,说明白了就容易被验证出来,因为这个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不说明白也有人买,这就属于不容易验证的范畴,如果产品不容易被验证,就可以适度高调一些。

承诺留有余地。没有百分之百的事,所以不要把话说满了。

C 前虚后实是产品战略

棒棒糖:真正的策划应该是前虚后实,也就是前期设定虚假路径,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填充成现实的、真实的。也可以认为,没条件的时候策划假象,有条件的时候真实再现。

策划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宏伟蓝图,然后需要用一层层基石塑造出来。在产品策划中(即使是大包产品也一样),要将品质把握在未出炉前,将品牌据为己有,产品的策划关联性要有据可循。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可再虚,要巩固自己的基石,许多空中楼阁式策划就是在一定时期瞬间倒塌。医药领域不妨尝试品牌嫁接法,将品牌转换高于本产品品质的升级法。盖中盖就用此法转接恰到好处,在升级中胜出,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

马宝琳:前虚后实的本质就是产品战略。通过认真的分析研讨,和企业取得共识,把这个战略目标公开发布,先卖着,然后沿着这个目标去完善。我曾撰文指出过制定战略的两种方法,第1种是走一步看一步,今年定明年的战略,到了明年再定后年的,这样的方法是错误的,发展方向会随着环境有大的摇摆;第2种是倒推型,认真制定5年战略,然后在5年的目标前提下,制定第4年的目标,然后根据第4年的制定第3年的,依此类推。定战略是对的,所以前虚后实的策划也是可行的,是否会出问题要看下面两个关键。

一个是企业履行战略的能力。相关因素包括态度、资源、能力,如果企业原来就不认真,就是态度问题;如果认真,但是完善的时候没有钱了、或者招不到合适的人,办不成,就是资源和能力的问题。说比做容易,外界环境也会变化,尤其是一些小企业自身变化本来就很大,所以“前虚”容易,这个“后实”能“实”到什么时间、什么程度就很难说。

 另一个是策划的功力。在学术策划上这一点非常显著。比如络活喜,你要给产品定位,要做临床试验,临床试验要花很多钱、很长时间,我们期望这个钱和时间花下去以后,得出来的结果是阳性的,是能够支持定位的,但是在设计临床试验方案的时候,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如何保证一个在未知领域的探索能够成功呢?就要靠对“天道”的领悟,对医学规律的领悟,对产品的领悟,三者紧密结合,我们最终从“大水冲刷堤坝”的天道得到启示,确定利用血压“谷/峰”比值作为指标,评价络活喜在降低心脑事件发生率的作用,最终得到阳性结果,大力地支持了临床销售。这就是前虚后实的处方药案例。

D 有虚就有可能被揭露

方凌:单从营销策划来说,虚就是虚,实就是实,不应该存在“前虚后实”的概念。前虚和后虚都是虚假的范畴,都不是营销策划的正道。就“前虚后实”的操作手法来说,只要你存在一定的虚假宣传成份,就会有被真实揭露的可能性,消费者知悉后必然前功尽弃,被别有用心的竞争对手加以利用更有可能成为自掘坟墓的臭招。

C企业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品牌企业,有300多个产品文号,由于营销团队力量薄弱,便将部分产品大包出去。滋补类产品C产品就这样走进了“蒙派”的视野,该产品质量精良,疗效显著,其功能审批说明也很有吸引力:具有补益气血、调和阴阳、滋肝肾、健脾胃、强筋骨之效,用于中老年人身体虚弱、肝肾亏损所致的精神疲乏、头晕目眩、腰腿酸软、眼花耳鸣、健忘失眠、心悸、气短、浮肿、夜多小便等症,也可作为高脂血症的高血压病人的辅助治疗。因此,“蒙派”高手舍弃了原来成本仅2元多的同类产品,选择了6元多的C产品。那么,“蒙派”是如何操作的呢?

第一步:虚假宣传广告造势

随着单纯的产品硬广告逐步失效,软文成为最有效的一招,不过其软文策划的高明已经达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以近期最具代表性的广告内容为例,通常是一篇专科专家的专访,该专家年轻有为并且一定是外地的,曾经出国留学,并获得了国家最高级别×××荣誉奖,然后慢慢引出对炒作产品的赞美和一些患者对该产品的感恩之情。

这中间到底有什么奥妙呢?对所谓的专家冠以光环当然容易理解,没有这些光环是无法吸引患者的,患者也没有太多心力去追究这些专家的真实身份。为什么一定要外地的专家呢?原来,即使是求医问诊也讲究“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再者,这些所谓的专家100%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当然不是真正的行业专家,最多是些江湖游医,有些人甚至连行医资格都没有,这些外地专家骗一把后就远走高飞,不留后患。总之,这一篇通版的专访成功地吸引了患者的眼球,成功造势,完成了第一步使命。

第二步:专科医院专家造势

规范的公立医院自然不会容许这种不法行为,一些私立的专科医院就成为“蒙派”茁壮成长的沃土,在这些专科医院租用一间诊室只需要3000元月租,你有什么专家,卖什么产品,没人管。于是,患者看到广告后就来到了这样的“专家门诊”,看着整幢漂亮的专科医院,谁还会有太多怀疑呢?据“蒙派”内幕透露,通过这些广告,每天求医者高达160~180人,其中60%的人会购买这些价格已经从6元翻到98元的产品。

一个非常不错的好产品就这样成为“蒙派”谋取暴利的工具。虽然专科专家是虚,产品质量与疗效是实,这种虚实结合的操作手法在市场上大获成功,最终的结果又如何呢?C企业当然受到了相关主管部门的警示。营销策划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最好的策划,只有最适合的策划。

售后指导中心问题多

棒棒糖:在很久以前,我就曾大胆设想,医药也应该有售后服务中心,不是厂家和经销商坐在总部和办公室里接电话而已,而是在市场中成立长期门面式“售后用药指导康复中心”,这远比流动性会议营销及传统营销强。厂家可以锁定患者,患者可以看见厂家,双方更信赖彼此。谁都知道,药品单品不可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只有根据病人不同的体质、病史、症状,区域指导用药或与他药配伍更为恰当,效果会更佳。这也是新的真实营销范畴之一。

方凌:“售后用药指导康复中心”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概念,但是要建立这样一个中心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况且,消费者对一些OTC产品的功能、功效已经了然于胸,还有必要建立这样的中心吗?这种思路仅限于产品单一且属于保健性功能产品领域的生产企业,不具备一定的操作性。有道是“术业有专攻”,药品生产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出质量有保证的产品,规范的用药指导是药店药师的职责,想要实现因人而异用药这一目标完全可以通过店员培训来实现,大可不必为了喝一杯牛奶养一头奶牛。

马宝琳:医疗器械相对容易操作,OTC的药店坐堂虽然主要作用在售前,但也基本相当于售后用药指导康复中心。对于处方药来讲,不是不可以做,而是要考虑“可信度、组织、投入产出”这3个因素。

第一,国家支持健康教育,企业可以和社区联合来做,这样能增加可信度,我们以前帮助外企做患者教育,都是和卫生部合作进行的,是公益活动。

第二,组织涉及名分设定、解答能力、患者召集三个方面。这个中心既不是医疗机构,也不是一般的咨询机构,如果大规模来做,首先要解决这算个什么性质的组织;然后就是你有没有能力解答患者的问题,要知道处方药可是很深、很专业的,误导了患者或者被认为误导了患者,如何处理纠纷;最后就是既无名分又无专业,靠什么让患者来咨询?

第三,投入产出是必须面对的,前几年OTC市场有很多促销员,现在很少了,处方药市场对人的要求比OTC高,所以投入更大。

所以说,设立“售后用药指导康复中心”这个事倒不是不能做,而是要多考虑,实操时问题可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