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思语:同行是冤家

发布日期:2011-02-17  |  浏览次数:68307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作者自述:医路人生,一路走来,感恩与感动,不经意间化为医者思语,娓娓道来。

总是在不同场合不断被告知“同行是冤家”。

我针对某件很有意义的事做了一个合作方案,虽然对方案各方反馈都很好,但涉及具体实施与分工,则有人提出“同行是冤家”。很有意义的事,这么多年来肯定也有很多人都意识到需要去做,但没有人去做或者没有人做成功,至少很大程度都是因为忌讳这一点吧。

病人是个整体,症状有时相互关联,医学却被分成很多不同的专业。这本身是一件很矛盾的事。专科医生很缺乏,通科医生更缺乏,专了就无法很通,通了就无法很专,病人一次却只能看一个医生,而且想一次性彻底解决所有问题。这本身更是件矛盾的事。对于某些“相关”、“原发”、“不明原因”疾病,很多人都意识到联络会诊的重要性,但真正有效实施,何其难!

参加某一会议,与会的人有不少是其他专业的同行,神经科、内科、外科……都是对精神和心理很感兴趣的人。有前辈说:“有人担心我们教会了其他科的医生如何识别、处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自己就没了饭碗,其实没有必要担心。这一点我们已经达成了共识,其他科的医生,只是负责识别、简单症状的处理以及转诊。”话虽这样说,但事实上的确是存在这样的医生,在听了几堂课、读了几本书之后就以为掌握了要点,剩下的就只是经验的积累问题。这样的“学生”是所有人都不希望见到的,更不是讲者老师所希望见到的。我们不能拿着一本心脏病和糖尿病的指南,或者有一两个成功治疗的案例,就以为可以成为一个心脏科医生或者是内分泌科医生。我们做患者教育,目的不是把病人、家属或公众都变成医生,我们也不可能通过培训和自我学习,把大同行变成小同行。同行,只有合作才有出路。各自掌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本分”,扬长避短,是对病人、对自己最负责任、最明智的一种做法。路,在自己脚下,想要越走越宽还是越走越窄,关键是要问清自己的心并坚守。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不断有人在做相关的努力,也许有时收效甚微或者不尽人意,但至少是不断有人在努力。于是,看到希望。竞争总是要有的,这样才能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和成就个人。同行不再冤家,才会有更高水平、更具挑战性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