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生涯:你被“感知”误导了吗?

发布日期:2011-02-18  |  浏览次数:72985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近期看一些职场类型的节目,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站在聚光灯下,面对镜头的求职面试者,在面对部分面试官挑剔的发问、甚或是“刁难”时,他们往往表现得比面试官更强势,“不堪忍受”之后顽强的辩解:“你们凭什么、有什么资格来审问我,侮辱我,我不玩了!”面试官马上反驳:“你怎么认为我们这是侮辱你呢?我们这是在帮你分析问题而已呀!难道你连这点求职的诚意都没有吗?”结果,可想而知!于是,专家针对“侮辱”和“感到侮辱”展开了讨论!

 在职场里,经常也会发生诸多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抗辩:

员工:“头儿,你不信任我!”

上司:“我怎么不信任你了?”

员工:“你直接插手了我的工作,让我的工作很被动!”

上司:“我着急啊,你的工作出现了那么大的问题,难道还要让错误继续吗?我这是帮助你呀!”

员工:“你这么做,就是不信任我!”

上司:“正是出于信任,我才会帮你改进!难道你的工作完美到一点需要改进的余地都没有吗?这是信任的问题吗?”

职场有“倦怠期”,工作久了,职场中人容易罹患的通病是忽视对现状的客观评价,出现问题时,容易将客观问题主观化,陷自己于“难以自拔”的情感困惑:

我感觉到了不信任,于是我认为自己失去了领导的信任,干着还有什么劲儿呢?

我认为工作中有了不公平的对待,于是我认为自己受了委屈,工作还有什么趣呢?

于是,频繁的跳槽、屡屡的碰壁蔓延于职场,再加上社会上的浮躁之风、通胀压力之大、不良健康的隐患等等,催生出了目前普遍较低的幸福指数。

人们习惯并热衷于讨论“行业潜规则”,却往往忽视现实职场是最具刚性规则的,“有能力、有担当、有忠诚度”的专业人士永远是企业趋之若鹜的人才。专业的能力可以用业绩考核来量化,企业的担当可以用团队和典型事件来印证,良好的忠诚度是可以时间和诚信来铸就,而除此之外的“信任”、“好感”、“侮辱”等等感性之词难道不都是人为的职场衍生品?

然而,在职场里会发生这样本末倒置的现象。人们会以自我感知到的主观评价来替代工作中的客观结果,为自己寻找各种可以解脱的理由,而秉持此种思维方式的人蜷缩于自我的感知中无法挣脱,往往会在工作中频频失利或者不得志,也终日为“伯乐不常有”而忧!

在我的记忆中,有个故事挥之不去:

一位新推销员在一位老推销员面前诉苦:“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受人侮辱。”

“那太糟糕了。”老推销员深表同情:“我没有体验到那种情况,在我三十多年的旅行、推销生活中,我拿出去的样品曾被人扔出窗外,我自己也曾经被女人轰出房去,被男人退出门外,还曾被人一拳打在背上。但我想我比你还是要幸运一些,毕竟我从来也没有被人侮辱过。”

作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职场达人,永远以“老推销员”的态度来对待自己:不给自己任何理由,自己也不要被种种脆弱的感知迷惑,或者他人的言辞误导,商品没有推销出去,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