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药妆:雾里看花不妨碍殊途同归

发布日期:2011-02-22  |  浏览次数:58253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跨界:行业梳理只是时间问题

“药妆”完全是一个舶来品,所谓“药妆”实际上是一个营销专属词语,国内最先认识这个概念的是薇姿品牌,薇姿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药店销售的化妆品品牌,“药妆”从此而来。国内药妆依然是薇姿、雅漾、理肤泉三大外来品牌的天下,上海的一次消费者调查数据显示,薇姿品牌名列消费者最喜爱的化妆品品牌的前3位。  

未来市场格局微妙  

虽然有专家说,凡被FDA(美国联邦食品药品管理局)认为是含有药物成分而非化妆品成分的化妆品,就属于药妆产品。但目前在国际上关于药妆的准确概念也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这个市场是在迅速成长,据说国内药妆市场需求正以每年8%以上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达到80亿美元。而目前国内零售药妆店销售仅占化妆品销售总额的2%,药妆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可以说,药妆即是针对问题肌肤人群的特殊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用品。但是,这个概念仅是在理论上,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并没有对此做出条例说明。目前,在国内,药妆是典型的迎合市场需求、自发而生的一个产品品种。有市场,没标准,在大健康概念中自我标榜,这就是国内药妆产品的现状。

至今国内还没有药妆文号,但是市场不等人,随着药妆在国外的成熟,对这块“蛋糕”切入得越早越有利的观点得到业内认同,因此化妆品企业和制药企业相互“跨界”,高利润是吸引药企进入药妆领域的最重要因素,如2010年马应龙八宝眼霜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000万元。目前,国内已有170多家药企涉足日化,药妆市场已经形成了中草药配方产品、化学配方产品和其他配方产品共分天下的局面。药业大佬高调宣布介入药妆,是基于制药利润的日益稀薄,还是看好化妆品市场的前景?不得而知,反正市场上的药妆产品层出不穷,制药企业做化妆品,打造药妆产品,对于产业链的完善倒也说得过去,在跟风和取势之下,可以预测未来的药妆市场肯定有一场混战。

选择药妆,就能掌握市场先机吗?虽说已看到前景,但是在战略规划上,我们的企业表现得明显不足。现在国内的知名化妆品品牌“外嫁”,化妆品市场的话语权基本没有,民族化妆品品牌受发展规模的制约,不是想着“被招安”,就是在黑暗中自我摸索。国内的药妆产品才露尖尖角,是品牌自主发展,还是“陪太子读书”、赚个消费者眼球?未来的市场格局十分微妙。  

 在摸索中自由生长  

目前,我们面临着抬头看天、低头看路的两面处境。

一方面,在标准和技术上,我们完全是向国外药妆标准看齐,广告诉求和营销模式处处模仿,加点药物成分就是药妆吗?还是对肌肤健康有改善效果?主管部门至今没有制定相应的标准,是高于国外,还是低于国外?不管是制定哪一种标准,一旦颁布,都必然会对现有药妆产品进行全面梳理,会有大批所谓药妆产品不合格或违规。这可能会造成一大批药妆企业在战术上取得成功,在战略上失败。退市还是整改只是一个时间概念,现在的情况只是大家先“买票入场”,取得入场资格罢了。

另一方面,在渠道上,我们不断在尝试和借鉴,药妆产品的渠道都只在药店吗?现在渠道都是以药店为主,把“化妆品当药卖”?国内药妆紧跟薇姿等大品牌在药店内销售,都想先“混个面熟”,普通的化妆品文号与特殊批号的国外品牌摆在一起,不是药妆也看似药妆了。目前,在药店里买化妆品,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已经形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放眼天下,欧美人习惯在药房购买功效护肤品和个人护理用品,日本的连锁药房中药妆产品和日用品占其生意构成的70%。目前在日本,有16000家被称作“药妆店”的店铺,将药品、化妆品、日用品放在一起经营,数量甚至还超过了专业的药店。然而,问题又来了,在模式上我们的经验几乎为零,如“可采”利用药店模式异军突起,在3个月内打下了自己的江山。但是它将货铺到商场超市,结果是销售量和品牌力严重受阻。此外,目前云南、上海等地政府已经出台政策对药店销售化妆品进行限制,国内药店的销售模式能不能承载药妆的销售呢?医保卡能不能成为药妆产品销售的生力军?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于销售人才的缺乏,如自1931年品牌创立以来,薇姿一直传递“医学护肤”新概念,选择大型药房,不仅衬托了它在护肤方面的专业性,而且增加购买者对这种专业性的信任感,这对薇姿彰显“拥有健康的肌肤”的品牌目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加上薇姿的销售人员均为药剂师,有专业医学背景和严肃的工作态度,并且接受过系统的健康护肤培训,这为她们的专业化服务提供了可能性。 

药妆产品介于化妆品与药品之间,需要复合型的专业销售人才,然而国内的药妆销售促销手段极其相似,推广策略不是促销就是优惠期,销售员主要都是以化妆品销售经历为主,药妆的医学护肤理念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提升,“化妆品在药店销售”这种并不十分专业的导购行为,使得消费者在很多情况下,对产品的品牌力严重质疑,理解上经常是一头雾水而不得其解,消费者主要还是靠自己去尝试性购买。

渠道:药店还是主阵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170多家药企涉足日化领域,药妆产品已经成为药企分割日化市场蛋糕的“重磅炸弹”。按照此前对药妆的定义,药妆是指经药线(渠道)专销的功效性化妆品,经由医师根据皮肤常见问题研发的皮肤保养品。但是,基于中国市场上药店限销趋势及政策风险,药妆企业不得不思考如何走出药线专销渠道,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降低渠道风险。  

脚踏药店再起跳   

最初,一些药妆厂商为了强调产品与传统化妆品的(功效)不同,以及传承产品在国外的渠道特色,曾一度把自己牢牢锁定在药店。这是一个常识,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显然是不理智的,尤其是在政策风险已经显现的情况下。正因如此,薇姿从标榜“全球只在药房出售”到逐渐向商超转移,只在药店销售或将逐渐成为过去。适者生存,薇姿只能适应中国的营销环境与渠道新政。不过,薇姿并没有大举进入商超,但逐渐开始淡化其专注药店渠道的形象,并进入日化销售渠道,诸如与屈臣氏合作。进入2008年,受医保政策影响,陕西、云南、上海等部分省区市场限制药妆进入药店,原因是医保药店利用医保卡销售药妆品牌。除了像薇资、理肤泉、康美欣、雅漾等品牌,大部分打药妆旗号的药妆品牌均退回专业线或日化线渠道。实际上,这个政策是在逼迫药妆厂商重新思考自己在市场上的存在之道,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渠道上让消费者买得到、乐得买、买得起。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一定时期内,药店还将是药妆产品销售的主阵地。正因为如此,一些药妆厂商采取与医药连锁销售商缔结战略联盟的办法,以求快速挺进药妆市场,还有一些药妆品牌正从传统日化渠道向医药零售渠道渗透,日本资生堂“DQ”从专门店、百货店向药店渗透就是如此。

医药厂商推广药妆产品,短期内将体现为渠道渗透与扩张,同时伴随着渠道改善与优化,而不是渠道大转移。总体来说,药妆企业进行渠道转型面临三大桎梏:第一,大多数企业产品品种单一,不足以支撑企业建设专卖渠道体系。第二,向商超渠道转换成本高、效率低、风险大,需要必要的市场准备与市场培育。第三,进入日化线或专业线渠道面临着服务不足的问题,企业必须建立起强大的销售服务支持体系。在这种背景下,药妆厂商必须先脚踩药店这只船,再向其他渠道起跳,着力打造混合化、复合化渠道体系。  

渠道突围四路径  

笔者认为,药妆产品渠道突围要锁定以下4条路径。

第一,医疗诊治渠道。药妆作为功能性化妆品,基于其特殊功效,可以考虑进入医院、诊所的相关科室,诸如皮肤科室。比如滇虹旗下的药妆产品“薇诺娜”,价格在300元左右的高端产品就走医院路线,以皮肤科医生临床推广为主。由于药妆产品的介入度较高,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使用,对企业和对消费者而言都可谓有利无弊。药妆产品用于临床治疗既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又可提升药妆生产企业和医院的药品销售收入。

第二,服务营销渠道。服务营销渠道是融产品销售与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渠道,药妆产品具有复杂的功效与使用程序,特别适合服务营销渠道。总体来说,服务营销渠道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化妆品专业线渠道,或者说是以美容院为核心的服务营销渠道,因为美容院有中高端客户源,还有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品牌化、连锁性的美容渠道更应该引起药妆厂商的注意,如薇诺娜就考虑了美容院渠道。设想前期由滇虹在昆明设立一家美容旗舰店,以此为标准在各地复制,可以考虑加盟、代理模式,以此带动产品销售。另一种服务营销渠道是复合型直营渠道,即具有销售与服务双重职能的、专业的药妆店,这也是未来的主要方向。当然,专业药妆店必须是具有形象展示、咨询服务、产品销售、信息反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品牌化渠道。

第三,商业零售渠道。当然,这是指除了药店以外的商场、超市。不过,这条渠道之路走起来可能很艰辛,渠道成本相对高昂。但是,道路难走总比无路可走要好,居安思危总比居危思安更安全。药妆厂商有三条路可选:一是传统商超,药妆厂商要本着“战略性布局、选择性铺货”来操作。所谓战略性布局是指抢先进入并占有具有潜力的商超渠道,选择适合的地理区域,考量经济发达水平以及商超的经营能力、规模、布局、日化产品的销售能力、进店成本等综合因素。产品定位方面要考虑目标消费者定位与价格定位、产品定位与商超定位的匹配性。二是专业性的日化商超,如屈臣氏(保健及美容零售品牌)、万宁(健与美连锁企业)等超市,这也是未来的重要抉择,是药妆产品应该重点锁定的渠道。三是逐步渗透中小化妆品批零渠道,以特许品牌经销商的方式合作,这一渠道限用于中低端药妆品牌及产品。

第四,借助联盟渠道。医药厂商可以和化妆品厂商或渠道商合作,借助化妆品厂商渠道,这也是一条突围之路。化妆品厂商把药妆产品纳入其销售渠道,或者通过贴牌合作,这也是药妆产品挺进化妆品渠道的一条可思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