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药市行情“五段论”

发布日期:2011-02-24  |  浏览次数:70166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在受灾减产、需求拉动、人为炒作等因素的作用下,三七一路飙升至700元的天价,而低价位品种群起涨价的局面将市场指数一再拉升,也使药材市场告别低价时代进入2010年之后,我国药材市场运行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  

 西南旱情点燃涨价之火  

2010年新年伊始,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旱灾。受灾品种三七、干姜、草果、补骨脂、薏苡等一时间成为众商家关注的焦点。敏感的药商闻风而动,奔赴受灾前线,全力搜寻受灾品种。在众星捧月的情势下,中药材价格岂有不涨之理?短短一个月之内,120头三七由200元升至500元,草果统货由29元升至50元,干姜由16元升至25元,薏苡由14元升至23元。受灾品种大涨拉起了药市行情上涨的曲线。  

 “倒春寒”点燃药市激情  

西南旱情还未缓解,“倒春寒”横扫西部各省,直接影响品种波及连翘、山茱萸、山五味、苦杏仁、山桃仁等。一时间,涉及品种行情急剧升温:连翘由20元左右升至25~26元,水煮货价格窜至30元以上;山茱萸由19~20元升至23~24元;优质炕货价在27~28元之间;山五味由11~12元升至12~13元;苦杏仁由20元升至24~26元;山桃仁由27~28元升至35~36元。在“倒春寒”所及品种的带动下,药材市场出现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涨价潮。  

三七神话招业外资金参与  

在去年药市的升腾中,三七的突出表现不得不提。在受灾减产、需求拉动、人为炒作等因素的作用下,三七竟一路飙升至700元的天价。如果说上年胖大海、水蛭、银花等品种的跨位突破创造了药市神话,那么,去年的三七行情就是再续药市神话。我们将时间倒推到2009年1月,那时的三七价格仅为65元。即使是生产萎缩、需求加大、人为炒作等有利因素都倾向三七,谁能预计其价格能涨到500元?笔者认为,就是主导三七市场的康美药业也不会有这样大胆的猜想。三七神话向人们演绎了“黄金有价药无价”的真谛。在牛市行情里,市场创造着我们不敢想的奇迹。值得一提的是:三七创造的不仅仅是市场的神话,还产生了标杆效应,它向社会闲散资金显示,药材市场不仅仅是人们的健康家园,也是社会资金赚取高额利润的“投资乐园”。于是,部分从小煤窑和房地产中抽出的资金、屡屡受挫的部分股市资金,以及众多的社会闲散资金,纷纷参与,都想在药材市场掘一桶金。这无疑会对药市行情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三七的标杆效应下,太子参、桔梗、党参、沙苑子、补骨脂等品种也都闻风而动,一个个药市神话应运而生。  

低价品种群体涨价  

在西南旱灾品种和“倒春寒”所及品种的推动,在三七的标杆效应示范下,低价位品种群起涨价。如丹皮由15~18元升为25~38元,白芍由10元升为15~20元,王不留由4.5元升为8.5元,射干由23元升为32元,牛夕由7元升为14元,郁金由16元升为23~30元,良姜由8元升为13元,玄参由6元升为12元,丹参由6元升为11.5元,黄芪由6元升为18元,柴胡由22元升为35~40元,党参由13元升为35~40元等等。低价位品种群起涨价的局面将市场指数一再拉升,也使药材市场告别低价时代。  

“十一”长假让市场清醒  

 也许是连续的上涨消耗了太多的内力,也许是太过的燥热急需冷却,也许是市场需要休养生息,去年“十一”长假过后,药材市场出奇地平静。获利者开始出货,高位进货的胆小者意欲割肉,众多的药商驻足观望,市场指数有所回调,只有西北品种,如党参、柴胡、黄芪等少数品种仍在表演,药材市场出现了难得的平静。上涨,力不从心;下跌,心又何甘?市场在此陷入“上涨时难跌亦难,市场无力百花软”的两难境地。

风雨兼程,一路冲锋,暮然回首:市场指数已达6400点以上。在2010年药市行情的大幅上涨中,药商们大都获利丰厚,笑逐颜开;药农们也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药材市场终于迎来了难得一见的艳阳天。总之,2010年的药市,对广大药商、药农来说,是一个难得的丰收年。但高处不胜寒,新高度,新市场,药市的明天是否依然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