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底开始,北京市卫生局在西城、东城和丰台三个区部分街道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居民只需凭身份证明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署“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即可享受到身体健康状况评估,量身定做的健康管理规划以及其他贴身的健康服务。
这项服务产生了很大影响,“家庭医生”这个似乎还很遥远的词突然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让居民们在惊喜的同时又多了几分担心。据报道,作为试点区县之一的丰台区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在2.53万份反馈调查中,暂时不愿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多达1.2万户。居民有病就去大医院的习惯一时难以被“首诊去社区”的正确理念所替代,还有很多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认识存在误区。
签约预约 1
居民:把社区医生当成私人医生
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不等同于“家庭医生”
在记者走访的签约家庭中,很多家庭对签约团队的全科大夫仍需预约,且大部分不能到家里看病的情况存在不满。对此,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吴浩表示,在试运行过程中,主要原因是在签约时医生没有把服务的主要内容详细地告知居民。“我们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其实并不等同于西方的家庭医生,我们服务的内容也是围绕居民健康的监管、随访、定期的提醒以及健康知识的普及这些方面开展,而不是成为居民随叫随到的私人医生。”
吴浩表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科大夫在和居民签约之前详细说明服务的主要内容,在居民完全知晓的情况下自愿签约,才能避免这类情况的出现。
分类转诊 2
居民:大病到大医院,小病到社区医院
社区:社区医生应该作为疾病的“把关人”
一部分居民认为大病应该到大型综合医院,去社区医院最多是看看小病,因此也就对家庭式服务不感兴趣。吴浩表示,改变这一情况首先应该纠正“大病到大医院,小病到社区医院”这样的观点,实现首诊在社区,打通社区医院和大型医院双向转诊的渠道,“其实无论多小的病,放在自己身上就是大病,很多居民连感冒都要跑去三甲医院,怪不得社区医院会受冷遇。”
吴浩表示,对患者的分类和转诊是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核心内容,居民在生病后首先咨询自己的签约医生,医生会告知居民应该去医院的什么科室就诊,这样也可以避免居民在医疗上盲目消费,节省医疗成本。
医生资质 3
居民:对全科大夫医术心存怀疑
社区:招聘的医生都是硕士毕业
居民和社区医院签订协议时,多数情况下都会考虑自身的疾病是否在社区医院的能力范围内,对医生能力的怀疑也成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开展的瓶颈。吴浩表示,目前在政策不断地支持下,社区医院也能给出一定的条件留住人才,“我们目前招聘的医生大部分都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在经过临床的培训和积累一定的经验后,都可以胜任常规的医疗工作。”
家庭医生签约Q&A
●解答指导:刘新颖,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
Q “家庭医生”包括哪些组成人员?
A 包括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心理治疗师、药剂师、儿保及妇保工作人员。
Q 主要针对哪些人群?
A 从婴幼儿、孕产妇到老年人群都可以。相对来说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孕产妇更需要家庭医生式服务。
Q 如何签约?签约后如何申请服务?
A 居民首先要携带身份证、户口本或暂住证等身份凭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署“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其后,医务人员会与居民联系,赠送写有医生姓名、电话等的联系卡,接受健康咨询,提供协议中规定的各项服务。申请医疗服务需要和签约团队的医生提前预约。目前大部分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组成人员的联系方式都对外公开,方便居民签约及预约。
Q 非北京户口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有区别吗?
A 和北京户口居民并没有区别,只要是常住人口携带身份证和暂住证即可签约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
Q 签约家庭医生式服务,遇“大病”可转诊,“大病”标准是什么?医疗费会降低吗?
A 社区医院属于一级医院,用药权限较窄,也不具备一些疾病需要的检查手段,遇到这些情况可安排转诊。签约时居民可签订慢病管理协议,可以较低价格购买一些治疗慢性病的药品。
Q 每年一次的健康评估有哪些内容?
A 主要是根据居民的血压、心电等情况,结合平时随访的内容,对居民的健康状况作出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在运动、饮食、用药等制定一套适合个体的健康规划。
国外比较
“自家医生”体现医患信任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成员、德胜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医师刘淼表示,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家庭医生的培训较为严格,为整个医疗体系打造了坚实的基础。在美国,一名全科大夫首先要在理工类大学完成本科学习,毕业后才能考医学院。在医学院里学员要接受四年的学习,毕业后还要到一家诊室进行为期三年的临床培训,完成培训后再经过考试才能正式成为一名家庭医生。七到八年科学、严格的培训保证了家庭医生的整体素质,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医疗工作中能胜任从儿科到妇产科、内科到普通外科、急救到慢病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刘淼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西方全科医生不喜欢把自己称为全科大夫,而是喜欢叫自己"家庭医生"。因为家庭医生的称呼能让医生更易融入一个家庭,对家庭成员无论是生理和心理都进行看护和调理。很多人在生病后,第一反应就是问问自己的家庭医生怎么说,这就体现了医患之间的信任。”
刘淼说,在美国,家庭医生提供的是一种基层医疗保健服务,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小诊所,里面有近10个家庭医生,可以看门诊,也可以做手术。市民生病后首先来找家庭医生,一般的疾病他们都能治疗,只有一些无法应付的疾病,他们才帮病人转去专科医院。如果直接去专科医院,就不能享受医疗保险。所以在美国,首诊基本都是在社区诊所,大部分病人可以由家庭医生直接治愈。
“健康管理”多过治疗
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周秀琴说,她的女儿旅居法国,一次陪女儿看病的经历使她对法国的社区医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常规的医疗服务外,社区医院里还有社会工作者帮助处理诊疗前和医疗保险方面手续。这就让患者在看病时不用再考虑其他问题。“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时会提一些建议,引导病人走向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也很容易取得患者的信任。”
除治疗外,健康教育是家庭医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一些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等,都会带孩子去看家庭医生,让家庭医生跟孩子讲这些不良嗜好对健康的影响。在诊室里经常看到医生在给孩子讲课,医院似乎变成了课堂。通过这些方法,社区医生不仅成了家庭里疾病的治疗者,更成了整个家庭健康的管理者。所以很多家庭对社区医生非常信任,而社区医生对这些家庭也非常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