拭目以待,深圳药品零售市场将如何演绎 ?

发布日期:2011-05-05  |  浏览次数:66972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改革开放30年来,深圳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最先受到先进思想和优秀人才的影响,继而影响周边乃至全国。这个城市讲求速度和效率,这里的人能很快接受新事物,并勇于创新。投射到药品零售行业,深圳药店的“风向标”作用同样值得大书一笔。

中国连锁药店发源于深圳,至今已逾10年。期间,深圳既是旗帜,也是风向标。深圳药店的连锁模式成熟,业态也勇于创新,从全国药品零售市场的发展来看,深圳药店一直走在最前面,迈出的步伐也最大:第一家连锁、第一家跨省、第一家药妆…… 1995年5月,第一家名为“中联大药房”的药店在深圳深南东路广深大厦首层开张,到年底,中联连锁大药房已经拥有了十几家统一的蓝色“CAC”标识的门店。

圳中联也因此成为“全国首家”真正意义上的连锁药房。1998年,深圳中联开办了国内第一家跨地区连锁药店“湖北中联大药房”,后来又与沃尔玛、家乐福、万客隆、好又多等超市合作,开设了“店中店”这一新模式。

1999年,海王星辰制定出新世纪“海王星辰健康药房”走向全国的发展战略。2001年,海王星辰第一家“专业健康服务,完整一站购足”的大型药品超市——销售近万种健康产品的海王星辰健康广场在深圳华侨城亮相。这是海王星辰健康药房的一个样板店,它标志着海王星辰旗下以彩印和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销售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大规模经营真正与国际药品超市接轨。

年,海王星辰购买全球最大的医药零售连锁店加盟机构Medicine shoppe(美信)在内地的加盟代理权,开出国内第一家带“洋”味的药店。 2007年11月,海王星辰登陆美国纽约证交所,募资3.34亿美元,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连锁药店。 …… 敢于创新的深圳药店打造了“健康广场”、“六统一”、“药妆店”等概念,使之成为中国药店圈的流行。深圳的“四大家族”曾是国内许多药店效仿的对象,也是中国连锁药店的一杆“标尺”,如中国连锁药店的“标准模板”——深圳一致,特立独行的行业先锋——海王星辰,以及中联、万泽这两个同样位居行业前列的知名企业。深圳药店不仅仅拥有这“四大连锁”,还有平价的先锋——友和医药,以及全新的大健康业态——深信百年健康新概念生活广场。

十多年来,深圳药店为其他城市的同行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应当吸取的教训。同时,还为同行培养出大批管理人才。正如深圳当地一位药品零售企业老总笑谈的那样,“我们可谓是中国药店人才的黄埔军校”。

中国零售药店发展到今天,各地的药品市场规模均得到快速发展,涌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药品零售企业,但深圳仍然是全国药品零售行业市场化程度最高、连锁药店发展最成熟的城市之一。 据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数据显示,深圳现今有7500多家药店,这么多不同类型的药店如何生存,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深圳的流动人口远远高于常驻人口,药店在这个特殊环境里激烈竞争却没有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并且保持着较高的毛利水平。

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追寻。 一月的深圳,阳光明媚,甚至有些闷热。这个城市,依然繁荣热闹,似乎并没有感受到“这个冬天”的寒冷。2009年的“竞争力·中国行”也从深圳开始。 记者从罗湖火车站前去采访地点时,沿途发现,在深圳主干道上,果然如同行所介绍的那样,没有看见几家药店。深圳的药店都集中分布在住宅小区附近的街道上,满足社区居民的购药需求。

 据了解,深圳药店数量惊人,如今已超过7500家,远远高于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而且每年都在以一定的幅度增长。在庞大的药店市场中,单体药店就达4000多家,业内人士评价说,深圳的药店数量处于“超饱和”状态。 近年来,深圳药品零售市场呈现逐步全面放开,药店数量激增是必然的。

那么,这么多的药店如何分布?以边检站为界,我们习惯把深圳市划分为关内和关外两个区域。据了解,关内和关外的药店数量大致相等,关内特区主要是以大连锁为主,而关外则是单体药店和加盟店的天下。

在金融海啸的影响下,东莞药店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而与东莞毗邻的深圳,是否也感受了“冬天的寒冷”呢?过去,业内曾有过这样的说法:随着药店数量的迅速增加,竞争日益加剧,深圳知名连锁药店的经营一度停滞甚至倒退。如今的情况还是如此吗?在药店数量迅速增长的情形下,“四大家族”的发展情况如何?2009年,他们将有哪些创新呢? 永恒的是改变 深圳是一片热土,深圳药店在中国药店圈声名赫赫,而“四大连锁”的发展模式也曾影响业内许多同行,那时到深圳取经的人络绎不绝。从2006年到2008年的“中国连锁药店百强榜”上,中国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深圳市中联大药房有限公司、广东一致药店有限公司等一直稳定在前30强。 深圳“四大家族”一直是深圳药品零售市场的主导力量。

由于深圳药店数量多,市场较饱和,一直以来,积极向外发展都是深圳药店的发展方向。 过去,在中联和海王星辰大举向外扩张之时,一致和万泽也不甘落后。万泽瞄准了珠江三角洲,一心想成为区域的龙头;而一致则积极向珠江三角洲甚至更远的粤东河源等地发展,经过两广整合后的一致,2009年也将迎来国药集团内部零售版块的大规模整合行动。 广东一致药店有限公司总经理欧建能告诉记者,辽宁一致已经转给北京国大,而今年上半年,南区一致也将脱离一致药业,与国药国大整合、统一到一个发展平台上,“打造一个单独的零售平台,这个平台将拥有国药内部700多家药店,将来会有整体设计,如统一名称、统一形象等”。

一致将如何走入国药体系,实现“全国一盘棋”,从而体现规模效益呢?提到这一点,欧建能表示,集团计划用3年时间发展到2000家药店,“有了一定规模,提高盈利能力、议价能力,才会出效益。” 如今,一贯低调、强调专业化服务的中联在市场风雨面前表现得波澜不惊,一直良好地运转着。而海王星辰,从获得高盛注资、海外上市以来,发展势头更是迅猛。

2008年提出的“千店计划”虽然没有完成,但据中国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总裁钱建农透露,包括开新店和收购在内,2008年共增加了700多家药店。 深圳药店在前行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08年初,曾经标榜首家进入中国的知名药品零售企业——美信医药面临困顿格局。据报道,美信医药2008年新年伊始就进行了内部调整,撤销了华东分部,企业部分中层骨干相继离职,其中国区总经理张国芳也很快过档到湖北同济堂连锁。     

中国医药营销企划运营管理中心主任万祥军认为,美信医药遭遇困境有其必然。由于美信医药未考虑中国的药房连锁环境,全国布局、全面撒网,反而连累了其专业药房连锁模式,从而出现了困局。美信医药一位负责人曾表示,美信医药2008年将集中发展华东、华南业务,加大开发力度。然而,2008年以来,美信医药在业内都颇为低调。

而康是美进入中国大陆后,也颇有些水土不服。2008年底,康是美店内撤销了药品。一位熟悉康是美的药店老总告诉记者,从去年4月开始,康是美就一直在寻找供应商合作经营药品,但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所以去年年底就不再经营药品。 新契机,资源整合为主 金融海啸给中国药品零售行业带来了什么?是挑战,也可能是机遇。万祥军如是分析,许多地区的药店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例如深圳。金融海啸或许是个新机遇,淘汰没有竞争力的药店,而那些在风雨中坚持下来的颇具实力的企业则可以借机壮大发展。

在采访中,钱建农坦言,将持续关注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及对行业造成的影响,他坚持“2009年的收购机会更好一些”。他表示,海王星辰2009年的发展规划中,也强调了“会根据公司的经营状况、潜在市场,在合适的区域继续扩大市场份额”。但是,钱建农也谈到,今年会先观察,观看目标客户的经营表现,根据竞争对手、当地租赁成本、资金本身的变化,并结合自身经营进行一定的调整。“前期观察,后期发力,今年一季度后,海王星辰就会大发力。这是肯定的。”据他透露,今年的目标是“希望不低于2007年的发展”。

而欧建能也表示,今年会继续拓展门店,开店与收购并举,以收购为主。“我们的门店主要集中在两广,分布不均匀,今后会在全国范围内拓展,例如中西部地区。”今年计划在两广发展50家门店(含收购在内),以80~100平方米的标准店为主。 他谈到,现在有些药店已经受到金融海啸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经营上出现了问题。然而,“我们也询问过收购价格,还是不太合理。我个人认为,他们或许还可以撑过今年。2010年下半年,价格才会落到正常价位。”因此,他提到将通过“内部整合”,等待时机。例如,向外扩张时,零售跟着批发走,到配送网络健全、政府资源较好的区域发展,整合物流资源。“那样要比单独拓展节省成本,我们有强大的分销体系作为后盾,这是我们的优势。分销体系去到当地,剥离一批药店,我们就马上收编,配合相当好。目前,福建、云南等地已经在洽谈相关业务了。” 除了他们,深圳还有一些连锁药店也对整合资源、谋求资本运作做了许多规划。深圳市友和医药有限公司是深圳医药零售平价连锁的代表。

从2000年6月第一家大型平价药店开业以来,仅在深圳友和医药已开设了18家大型医药仓储连锁店。深圳市友和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古今告诉记者,今年将继续在深圳开2~3家门店,“不强求一定是1000平方米的大卖场,合适的地点、合适的面积就可以。”她透露,今年还将对去年经营不太理想的门店进行商品结构、人员、陈列等方面的调整,“我们一方面引进了100多名有丰富促销经验的新员工,一方面加强了品类管理、专业培训,希望能提高盈利能力。”从2008年开始,友和已有引资计划,但受金融海啸影响,目前该计划已放缓。“但是我们还是会持续关注这一进展。”古今透露。 新医改具体方案何时出台,将给药店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一点,深圳药店也早有准备。他们纷纷提出,要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保健品、日用品、个人护理品等非药品的品种品类,“安全、健康、便利”将成为大家共同的选择。谋定药店&嘉万赢信中国药店营销企划中心主任万祥军明确。

未来,将更规范发展   万祥军表示:目前,药品零售市场的竞争已从一线走向了后台,包括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的研究、商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营销的结构与节奏把握、关联性购买的组合、会员制的运作等环节。包括四大连锁在内的深圳药店都在苦炼内功,调整营销模式,加大后台投入,依靠后台谋略,运筹帷幄,决胜市场。 正如谋定药店&嘉万赢信中国药店营销企划中心主任万祥军所说,“市场将更加规范,多种业态兼容。

管理和服务总是企业的两个制胜法宝,只要把管理和服务真正做到位,药店就一定会有出路。”对此,一致决定严把质量关,将母婴产品、治疗性器械等健康产品引进店内,精心打造“放心药店”。欧建能强调,“调整发展思路,把专业做强,增加便利性,先在内部夯实基础。一致处于一个过于饱和的市场,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就会承担很大的开店风险。”钱建农则表示,“健康、便利、专业,一直是海王星辰所坚持的,未曾改变。公司要继续发展单一的社区健康药店。” 而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流通监管处处长何海鸥则与记者回顾了深圳药店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引导药店规范经营一直是深圳的重点工作。

他告诉记者,2004年以前,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开办药店的经营面积要求较高,规定关内不得少于120平方米,关外不得少于80平方米。2004年开始执行统一的国家标准后,关内、关外药店经营面积最低标准都降到了40平方米。门槛降低后,深圳药店的数量开始急剧膨胀。目前,深圳药店数量已经达到7500余家。“这么多药店,规范管理就是重点。

2009年,我们将加大执法力度,打击药店的不规范经营行为,还深圳一个公平竞争的药品市场。” 万祥军强调,未来的深圳零售市场监管,就是要规范经营、让正规定企业做大做强,并以此来引导整个市场,“金融海啸是个新契机,这是行业的又一次整合。希望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优化结构,最终连锁能集约化发展。”   7500家 深圳“饱”了  

深圳市场是我国药品零售市场的“排头兵”,记者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深圳是一个自由、竞争公平,但也基本处于饱和状态的药品零售市场。同时,药店数量多、密度大、连锁率低、资源被摊薄,这是深圳药品零售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首批试点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她张开双臂包容来自全国各地、各种业态的药店进驻。由于这种宽广的胸怀,使得各药店在自由竞争中共同发展,这点可以从药店数中得到体现。从2004年的3000多家,迅速增至现在的7500多家,但是深圳常住人口毕竟只有860多万,即平均1000多人就有一家药店,与全国平均3800人/店的水平相比,深圳药品零售市场之饱和程度可见一斑。

 深圳是全国药品零售市场连锁化发展最早的城市。2003年,深圳市药品零售市场的连锁率曾一度达到80%,但随着单店药店和加盟店的不断增加,深圳药品零售市场连锁率持续走低,资源也被逐渐摊薄。据深圳药监局2008年8月份统计,深圳市有药品连锁企业18家,连锁企业下属门店3247家,仅占药店总数的43.29%,连锁药店还占不到半壁江山,远远低于全国连锁率72.4%的平均水平。而从表1的数据来看,近两年深圳药品零售市的连锁率并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据统计,2008年深圳市有328家药店退市,其中305家是个体和加盟药店,占总数的93%。市场竞争激烈、经营不善,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都是药店关闭的主要原因。业内人士推测,经营管理能力不强、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单店和加盟店占有的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减少。 深圳药品零售终端如何抵御金融风暴的袭击,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市场饱和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呢?唯有准确定位自己的业态、挖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抵抗住外界的大涛大浪。

记者在走访深圳主流连锁企业时发现,各连锁高管普通认可的一个观点——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有竞争力。如何挖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寻找规模与效益的平衡点,成为摆在药品零售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在资本运作方面,大家仍然没有放缓扩张的步伐。2009年,大部分企业仍将以新开药店为主、收购为辅的手段,来增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扩张带来的成本和人力资源的增加势必将影响整个企业的效益,如何在规模和效益间找到平衡点,恐怕是药品零售企业在金融环境中的生存之道。”中国医药营销企划运营管理中心主任万祥军表示:在寻求平衡点的过程中,针对现代人保健意识强的特点,一些企业打算进一步加大保健品的比例,并努力将保健意识植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钱建农的话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现象,“人就像一部机器,要让消费者知道不要等到机器发生故障再进行修理,而是应该注意对这台机器的日常保养”。由此,一些“健康馆”、“健康超市”的业态形式正酝酿、萌生。 深圳曾经是国内药品零售市场的标杆,开放、勇于创新的企业家们正在努力探索新的赢利模式,深圳药品零售市场将如何演绎,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