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几遍产品资料,也许会有新的收获。

发布日期:2005-01-11  |  浏览次数:87995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这是陈年旧事了,而且也不是什么新鲜伎俩。一般的销售人员都懂得的。

 

四年前,我做一个护脑药的临床维护。此药乃一生物制剂,具有神经营养,促苏醒作用。主要用于脑外伤,中风后遗症等。 我选择了脑外科和心血管内科作为重点科室。用量一直稳定在600支左右。。后来,由于要买房,需要更多的资金,尽力上量,但收效甚微。

某日,在百无聊赖的时候,翻看产品临床资料,发现写了一条,对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都有一定的营养修复作用。 突然灵机一动,目前我所有的科室,基本上都是中枢为主啊,还有外周呢。。。。马上直奔骨科,找到科主任,他一看说明,直摇头,这个我们用不上呢。 偶说,车伤严重的许多病人,不但伤筋骨,而且有可能带有外周神经的损伤,我们的产品,具有营养功能,用上对病人是有好处的。 好说歹说,主任答应试用一下。

灵感一发,不可收拾,偶直冲五官科,神经性耳聋可以用的上嘛。。。。

小儿科里面不是有新生儿脑瘫的吗,可以用。。。

普通外科,虽然是些皮外伤,但偶尔用上几支也不碍事,怕有外周神经损伤嘛。。。

传染科里面的肝性脑病,也是用得上的,不是有促苏醒功能嘛。

一个多月后,销量番了差不多一倍。


这里并不是鼓励大家去夸大药品的功效。 为了上量而不择手段的浮夸。
(事实上,后来我也自拾恶果,因为做得太猛而被停药。)

只是在大家都为争夺有限的vip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多看几遍产品资料,分析一下产品的外延和适用科室,也许会有新的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