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化和专业化面前,经过几度举棋不定之后,全球最大的制药商辉瑞终于决定选择后者,无论这一切是否自愿多于被动。
辉瑞日前正式宣布,拟剥离旗下的动物保健和营养品两大业务,并将所得收益用于回购股票和研发新药。资料显示,这两大业务的年销售额达55亿美元,占辉瑞总营收的8%。
辉瑞的决定早有端倪。今年4月,辉瑞已经将胶囊业务部剥离。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辉瑞着手研究动物保健和营养品业务的剥离事宜,意味着其在聚焦核心产业战略上将更进一步。
投资者逼宫
依照辉瑞方面的说法,剥离动物保健和营养品两大业务,旨在优化业务构成、同时为股东创造更高价值。
不过,对于辉瑞此举,投资者并未买账。由于此次剥离计划中不包含对非专利药和健康营养类药物的剥离,这让部分投资者感到失望。自辉瑞宣布其战略选择后,其股票价格已经连续多日下跌。在投资者看来,辉瑞应该聚焦生物制药这一核心产业。
公开资料显示,辉瑞动物保健在发现、开发、生产和销售用于预防和治疗家畜和宠物疾病的疫苗、诊断与基因测试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业务遍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60更多个国家和地区。依托分布在四个大陆的大型研发中心,辉瑞目前在该领域已建立了密集的研发网络,并在包括美国、欧洲、非洲和中东、加拿大、拉美和亚太在内的众多市场处于领先地位。2010年,辉瑞动物保健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6亿美元。
辉瑞营养品在婴幼儿营养品领域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并为七岁以下的婴幼儿提供了大量优质的配方产品和营养品。该业务遍及六个大陆,产品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专注于亚洲、中东、欧洲和拉美等关键市场。其中,中国、菲律宾、英国、墨西哥与澳大利亚是其主要市场。2010年,营养品业务创造销售收入19亿美元。婴幼儿营养品业务2010年创造销售收入19亿美元。
“动物保健与营养品都是增长强劲的业务,其客户基础和发展基础极具前景。但由于他们与公司核心业务的显著差异,我们认为其价值如果在公司之外将有可能最大化,”辉瑞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IanR ead如是解释公司此举的用意。
辉瑞中国公关总监席庆则向南都记者透露,辉瑞已经聘请摩根大通对其动物保健业务的战略选择方案进行评估,聘请摩根士丹利与Centerview Partner的顾问业务部对其营养品业务的战略选择方案进行评估。“上述两大业务最终是否剥离将视评估结果而定。如果评估结果证实不适合做分拆,也有可能还维持现状。”
接盘者浮现
南都记者多方采访后确认,辉瑞此次计划剥离的动物保健品和营养品两大业务中,惠氏奶粉也在剥离之列。
辉瑞营养品业务即为其2009年接手的惠氏营养品业务,包括婴幼儿配方奶粉、孕产妇奶粉/营养补充剂、特殊配方奶粉等。
在2009年,辉瑞通过现金和股票收购惠氏,交易总价达到680亿美元。当时就有分析师认为,辉瑞收购惠氏旨在获得惠氏的生物制药技术和疫苗业务。
而今,惠氏奶粉将再遭倒卖。辉瑞营养品业务去年营收约为19亿美元,分析师估计此项业务的售价或将达到60-75亿美元。目前,业界已盛传全球配方奶粉巨头雀巢有意接下惠氏奶粉业务。
由于动物保健与营养品业务的不同性质,辉瑞方面表示,可能需要对这两个业务实行不同的战略选择方案。
辉瑞的动物保健品业务主要包括动物疫苗、抗生素、驱虫药和兽药等产品。刚于近期获准收购强生动物保健业务的美国礼来公司,这周已经表示将考虑并购辉瑞此项业务。
新药研发的压力
对于辉瑞欲剥离前述两大业务的诱因,有分析师认为,除了投资者期望其聚焦主业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辉瑞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专利到期压力。
2010年,辉瑞著名的畅销药抗抑郁剂Effexor(中文名“怡诺思”)专利已到期,该药曾创下38亿美元的销售峰值。今年,其最畅销的降胆固醇药Lipitor(中文名“立普妥”)的专利保护权也即将到期。立普妥在过去一年的销量曾高达107亿美元,这一惊人的销量即便在辉瑞2010年全年678亿美元的销售额中,可谓举足轻重。
在此情况下,辉瑞必须集中精力研发新药,以弥补被仿制药夺走的销售额。为此,近年来,辉瑞一直在严格坚守缩减成本的使命。今年6月份,辉瑞已经正式宣布在削减数十亿美元研发成本的基础上,再度砍掉10亿美元的年度开支。而且这一计划缩减的开支很大一部分将来自管理层的行政开支。
不过,即便如此,辉瑞依然面临着新的畅销药研发资金紧张的问题。今年2月,辉瑞宣布削减两年内研究经费2900万美元后,有关其新药研发不力的指责即再度响起。
而此番若成功剥离上述两大部门,辉瑞有望获得约220亿美元的总售价。这将有助于辉瑞集中精力研发包括抗凝血剂A pixaban、抗肺癌药crizotinib及治疗关节炎药tofacitinib在内,被辉瑞寄予厚望的三种新药。
来自预测机构的数据称,这三种新药到2015年有望实现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
中国本土化加强
席庆告诉南都记者,辉瑞选择剥离非核心业务,回归专业化是应对制药环境变化的战略性考虑。他还表示,辉瑞一直在做本土化的努力,以期在中国这一新兴市场加强布局。
这些投资包括今年6月,辉瑞与海正药业签署合资意向书,旨在加强两家公司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优价的品牌仿制药的能力。以及今年4月份,上海医药与辉瑞就潜在战略伙伴关系签署谅解备忘录,辉瑞中国投资5000万美元,成为上海医药基础投资者中的一员。
点评
辉瑞对OTC的那点“不舍”
即便在制药这么一个非常严谨而缺乏变化的行业,各大跨国制药巨头的战略思路也从未一致过。有些药企一直以来都走专利药路线,如罗氏;有些企业则将多元化坚持到底,比如拜耳。
辉瑞虽然对外表明是要坚持走专业生物制药路线,用出售动物保健和婴儿营养品两块业务得来的巨资补偿专利新药的开发,但还是留了一手:保留了健康药物。辉瑞的健康药物基本都来自收购惠氏而纳至麾下的非处方药(OTC),比如善存、惠菲宁等。这些美国投资者叫嚣着要剥离的业务为何让辉瑞恋恋不舍呢?
众所周知的诸多原因,令制药企业的日子史无前例地难过,而专利药一旦成功,利润固然诱人,但所谓收益越大,风险越大,更何况收益还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开创者远比追随者的代价要大得多。因此,辉瑞的小心思并非不能理解,毕竟,各国政府都在控制医保报销金额,仿制药及OTC市场可以预见地不断扩大。所以,投资者们,请你们务实一点——— 谁不想给自己留条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