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时的253亿元到2009年的1209.5亿元,这10年中国otc市场一跃坐上全球第二把交椅,目前更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目前,我国4000多家药企中,大部分既生产处方药又生产otc,otc的生产已具有广泛的可获得性和普及性。
otc市场经过前五六年的高速增长后,近年来增速约为17%,这一数据在不少药企亦得到印证。我国推行药品分类管理确实给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每年在otc领域差不多有20%的增长,特别是在连锁药店里,增长率还要高一些,现在总体仍然保持着14%~20%的增速。”2009年,中国医院终端otc市场规模约为487.1亿元,在零售终端的规模却达722.4亿元,前者与后者的占比约为2∶3。
另外,近3年otc在零售市场的销售比重也逐年增加,2009年占到了59.7%;而otc在医院的销售规模只占医院药品总销售规模的40.3%;2007~2009年间,otc中成药的销售比重也见长,2009年占到总体市场的52.7%。在畅销的otc品种中,2007~2009年,各大品类结构已相对稳定,感冒咳嗽及抗过敏药连续5年占据otc市场约三成的份额,维生素、矿物质及滋补剂、解热镇痛药、胃肠消化药、妇科用药约占10%。而感冒药otc近5年内销售规模则翻了一番。
otc市场是伴随着药企及连锁药店的发展而发展的。“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促进了行业发展,尤其是连锁药店的发展。”杨泽表示,otc的特点决定了零售终端是其主战场。“otc不用凭处方销售,有利于药店销售和陈列。其服用方便、安全性高,顾客对产品的认知度也高,店员在推荐时所需专业术语少,能通俗易懂,因而成交量通常较大、成功率高。
otc市场得益于药品分类管理的推行,因其对消费者的理念更新带来很大的影响,消费者通过otc广告对产品的功效、主治适应症等有了全面了解,自我药疗能力得以提高;otc产品的营销策略及店员推广,对消费者也起到了“防未病”的效果,“有些otc产品,不但能起到治疗效果,还能起到保健预防作用,例如大多数矿物质及维生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