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民营医院凸显竞争力

发布日期:2011-08-09  |  浏览次数:84503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7月28日,北大国际医院集团正式对外宣布:北大国际医院主体建筑正式封顶,经历了13年的波折,这家亚洲最大的国际医院,有望在2012年正式营业。

据记者了解,按照规划中的蓝图,作为北京大学附属医院,这个总投资规模超过40亿元的医疗航母将集结36个医疗中心、49个医疗学科,拥有1800张病床,填北京北部的医疗资源不足的窘境。

不同于北京大学现有的多家知名附属医院,北大国际医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公立医院,而是由企业出资兴办的医院。方正集团和北京大学分别拥有其70%和30%的股权。

在当前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格局下,如此规模庞大的医院被寄予厚望。人们还期待它能发挥“鲶鱼效应”,让仍然占据垄断地位的公立医院感受到竞争的威胁。

此外,建设国际水平的三甲医院已经成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然要求,此前,天津市在2003年投资7.2亿元建立天津市第一家国际医院——泰达国际心血管医院,相比之下,投资超过40亿元的北大国际医院将成为亚洲地区标志性的国际化医院。  

 增强北京医疗资源  

日前,北京市卫生局公布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鼓励引导措施。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北京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数量较多,但床位数不多。

去年,北京市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总数为94581张,在接近10万张床位中,社会资本类医院只占据大约1万张。而近日主体结构完工的拥有亚洲最大单体医疗建筑的北大国际医院拥有床位数1800张,该医院投入运营后将改变目前的格局。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的医疗资源规划一直赶不上北京城市扩张的速度。目前,北京市大部分优质医疗资源都集中于城内四区,而其他地区的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

随着医改的推进,城区内的医院也都在远郊区县建设分院,如朝阳医院在石景山建立分院;也有些医院将进行整体搬迁,如宣武医院将有可能整体搬到大兴。但相比之下,北京南部在政策的带动下医疗资源质量飞速提高,北京市城北地区的医疗资源却一直处于不足的状态。

北京市卫生局一直希望能够通过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的方式来解决城北“就医难”问题,而北大国际医院的建设契合了北京市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符合北京市整体发展规划和医疗资源区域卫生规划,与市区向郊区空间拓展的趋势相适应。

据记者了解,北大国际医院是与国际接轨的医教研一体化的非营利性大学医院,坐落于北京市西北部海淀区与昌平区交界处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选址在此,旨在弥补北京市北部地区优势医疗资源的相对不足,改善北京的医疗服务环境。

业内人士表示,该医院一旦正式运营,在带来更为国际化、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理念的同时,也将很大程度上缓解北京大中关村地区及北部城区市民就医难的问题。

北京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有利于增加全市的医疗卫生资源,缓解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现状,同时,满足市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也有利于建立竞争机制。作为北京市社会办医试点,北大国际医院将被纳入医保范围,也就是市民在北大国际医院将享受和公立医院毫无差别的医疗报销,这一不同于众多民营医院的优势将吸引更多普通市民前来就医。  

打造多点执业平台  

据记者了解,北大国际医院的规划蓝图上与医疗相关的四个建筑,只剩下医学会议楼还未开工。可以说,医院已初具雏形。不过,和许多行业不同,医疗服务产业的关键不是“大楼”而是“大师”。本质上讲,医疗产业和教育一样是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兼具的服务业。因此,人的问题至关重要,但这也是北大国际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方正集团CEO李友介绍:“北大国际医院的护理人员早已在护士学校进行定向培养,管理层的培训也已展开。而2010年起在各大医学院校招聘的毕业生,将首先在北京大学的几家附属医院接受轮岗培训。”

此外,吸引优秀的医生加入也十分重要。由于医院人事制度近年来并无太大变革,户口、编制仍是医学毕业生择业时的重要考量。对此,北大国际医院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正在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协商,希望通过学校向编办以及人事机构申请编制和户口。”与此同时,作为一家社会资本举办的医院,方正也会给出更加有竞争力的薪酬,方正集团财务总监余丽表示:“我们希望实行事业编制下的社会化薪酬。”

对于至关重要的专家岗位,李友表示:“医院将通过新的薪酬激励机制吸引全国各地的学科带头人。此外,也会广泛利用已经实施的医生多点执业,与其他大型公立医院实行医生资源的共享。”

目前,北京市卫生局已经规定医生不得“走穴”,要全面按照“多点执业”的规定进行注册,作为急需人才的北大国际医院来说,“多点执业”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北大国际医院集团董事长王杉指出:“虽然多点执业在许多地方遇冷,是因为政府希望鼓励大医院的医生到小医院去,这与医生的期待并不相符,而北大国际医院恰恰是多点执业所需的良好平台。”

 在当前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格局下,如此规模庞大的医院被寄予厚望。人们还期待它能发挥“鲶鱼效应”,让仍然占据垄断地位的公立医院感受到竞争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