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在我的博文《后抗生素时代的机会与挑战》中提过,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最成功的市场开拓法宝是从研究中国心理学开始的,而且是得心应手,屡试不爽,外资很善于琢磨中国高端(政府官员)和低端(消费者、医生和中国打工者)市场的消费心理,而在这方面一直是内企经营的短板,总想着做渠道,结果渠道做好了,终端却是一塌糊涂。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目前的状况是冰火两重天。外资药凭借原研药占领价格高地,深受医院的喜爱,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中国企业以仿制药起步,在市场中一直面临巨大降价压力,利润和市场空间正面临紧缩。下面就外资企业与中国企业几个方面的现象与大家探讨一二。
一、外资重终端,内企重渠道
中国经济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人说“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这个差距就如一个小学生和一个博士生的差距一样大。”,因此西方国家的今天可能就是若干年后中国的明天,那就医药产业而言,也就有人说,“看看外资药企的现在就知道我们国内医药企业的未来。”,前文,我提过了,外资很善于琢磨中国高端(政府官员)和低端(消费者、医生和中国打工者)市场的消费心理。我们可以在国家卫生部官方网站上,检索到从2003年到现在有关国家副部级以上领导接见很多耳熟能详的外资企业全球总裁或CEO新闻报道,但我检索不到国内任何一家企业的领导受到国家卫生部接见的报道,其实外资企业对中国高端(政府官员)的公关工作也就从接见那一刻就已经开始酝酿了在中国发展的长期规划;中国的消费者(患者)最听医生的话,医生说什么就是什么,说什么牌子的药好就是什么牌子的药好,说介入比开颅好就比开颅好,说外资的比国产的好就比国产的好,加上专业背景和信息的不对称,中国的消费者绝对是世界上对医生最忠实的一群人,这个外资研究的很透;中国的医生,喜欢交流,喜欢出国交流,尤其喜欢借出国交流旅旅游,晋升职称要发表文章,近几年国内的核心期刊也戴上了造假的帽子,医生喜欢把文章发表在SCI杂志,这些外资研究的很透,并占尽先机;中国的大学生最讲究面子工程,喜稳定,求高薪,这些外资也研究的很透。终端研究透了,销售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相比外资,内企一直注重的是渠道建设,什么“渠道为王”的理论曾深深影响了一大批中国的企业家,结果很多企业渠道建的很好,然而终端不认可,终端销售是一塌糊涂,渠道自然成了摆设和浪费。
二、外资重公益,内企重私利
不管是外资企业,还是中国企业,从它成立那一天起就应该懂得承担社会责任的道理,外资企业在公益方面,尤其是在中国的公共卫生方面一直走在内企的前面,而且态度总是很积极。爱德曼公司总裁理查德在第四届“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说,“跨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贡献是很大的,但是应该更大。”。作为制药企业,无疑多应在公共卫生事业上承担应有社会责任。检索国家卫生部网站,可以发现很多外资企业都与国家卫生部在疾病防控、卫生政策开发、药品研发和人员培训等领域做了很多“公益性”合作活动,比如,为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卫生部疾控局和新闻办以及中国记协新闻发展中心从2005年起联合推出“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确定每年选定一个威胁大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为主题,传播疾病防治知识。2005年、2006、2007、2008、2009年的主题分别是高血压防治(高血压•2005)、癌症防治(癌症•2006)、血脂异常防治(血脂异常• 2007)、糖尿病防治(糖尿病• 2008)和保持健康体重(健康体重• 2009)。其中,辉瑞制药支持了2005年高血压防治和2007年的血脂异常两届激励计划;2006年、2008年和2009年分别由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美国礼来公司和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支持。为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卫生部和拜耳于2007年联合开展“走进西部”万名县级医院医师培训项目,计划5年内帮助万名县级医院医师进行能力培训。2009年11月3日,卫生部国际合作司与诺华国际有限公司负责人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际合作司与诺华国际有限公司关于社区卫生的战略合作备忘录》。笔者在国家卫生部官方网站上检索了2010中国制药企业100强企业,除了2008年5.12大地震有中国药业的捐赠明细表外,再没有发现任何内企公益活动的影子,仅有的扬子江和先声两家公司的报道,也只是“xxx杯”冠名活动而已。相反,很多内企想的更多的不是如何回报社会如何肩负起承担的社会责任,而是整天琢磨着如何向社会索取,更多的索取,甚至本已羽翼丰满的上市公司也是如此。据不完全统计,今年4月1日至8月5日,A股市场共有445名上市公司高管递交了辞呈,仅7月一个月,辞职的高管就有80余位,平均每天有3位高管“跑路”,这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的药企,试想,这样高管的企业领导能够担负起社会责任的能力吗!?更有甚者,很多甭说花钱做公益了,就连自己企业的污染都不愿花钱治理,宁愿每年把几亿元的广告费用砸给电视台,也不愿砸给自己污染的大地,足见其公益之心多其空,私利之心多其实。
三、外资重亲情,内企重感情
笔者曾经提出一个观点:不懂亲情管理的企业永远只是二流公司。纵观外资企业,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之所以想进外企,不仅仅进了外企感觉是找了份体面的工作,有了稳定可观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在外资能够感受到充分尊重和亲情关怀。笔者一个朋友在一家外资企业做了10年,她结婚生孩子,产假还没结束就向公司提出提前上班的申请,结果遭到公司的严厉拒绝,理由是提前上班是作为母亲对自己孩子的不负责任的表现,公司坚决不同意。另外,我们还知道,很多外资企业福利之所以感觉好,那就是这福利不仅仅是针对它的员工,还涵盖了其员工的家人。我曾在《配合是一种修养》中举过一个例子,一个朋友去年到法国参加某公司的年会,会上一个中国籍员工因为在其企业服务了整整15年获得一个价值不菲的手表作为额外奖励。后来我这位朋友问这名中国籍员工,促使你为这家企业效力15年的动力是什么?出乎我这位朋友意料之外的是,这位员工的回答是“企业讲诚信,有归宿感!”,什么是“亲情”,我想这“有归属感!”应是最好的诠释吧!反观内企,亲情管理做的很不到位,就连最基本员工过生日的祝福,有很多企业都不能做到,或做不到位,更甭谈平时的亲情关怀了。内企,往往注重的不是亲情管理,而是感情管理,是哥们之间的感情,是一种江湖义气,很多情况下不是唯才是用唯贤是用,而是唯关系是用唯会PMP(拍马屁)者是用,只要哥们关系好,领导就会不拘一格“升人才”,连升三级者多了去,试想这种缺乏亲情关怀和公平体系的公司能够留住人才吗!?
四、外资重节奏,内企重速度
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外资企业能够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做大做强,与其稳扎稳打的市场推进策略不无关系,企业的做大做强首先与其一流的产品一流的团队密切相关,内修实力靠产品,外塑品牌靠团队,在中国通过多种活动形式逐步拓展其核心产品,并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拜耳公司的一项旨在帮助中国医院进一步提高管理、医疗和服务质量的“拜耳中国医院发展基金”于2010年12日与哈医大药学院正式签约,设立临床药学学生奖学金;我们看看拜耳官方网站的几句主题语言:培训医生,拯救生命;激励人才,解决难题;保障收成,播种梦想;驱动创新,辉煌人生。辉瑞是最早在中国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企业之一。2006年初,辉瑞就支持了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院主办、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全球契约等联办的2006跨国公司中国论坛“中国企业,公司责任与软竞争力”峰会。这也是国内首个正式探讨公司社会责任的峰会。中国制药企业与外资企业相比,总是想急于求成,只求速度不求质量,产品一上市巴不得所有消费者都人手一份,铺前盖地的广告“强奸”每一个人的眼球,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遭人唾弃。
中国比韩国大得多,但能够与三星、LG这样的韩国公司匹敌的中国企业却很少。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中国的企业普遍存在着“病态心理”,这个“病态心理”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个是投机取巧,一个就是浮躁。郎教授在阐述这个观点时表示,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下产生两个影响极为深远的文化异类,叫做投机取巧以及浮躁。我们的企业家是郎教授常常批评的,他们有世界五百强的病态心理,做到一定规模就要做大做强,这就是浮躁的心态。当去问这些企业家为什么要做大做强时,他们是讲不清的,他们认为做企业就是要做大做强,这个问题就来源于他的浮躁心态,他们认为企业做大做强才是正确的。因为投机取巧和浮躁的组合就会固化我们企业的创造力,就会有“大跃进”的心理,而靠广告拉动的企业又多是“气球型”和“拔苗助长型”企业,看看曾经的三株、扬子、健力宝、爱多、孔府、三鹿和现在的双汇、哈药等耳熟能详的“名牌”企业哪一个不是靠广告“轰”出来的,在其威名远扬时何等的辉煌和霸气!而在企业陷入危机或出现问题时,无不让人扼腕叹息!今年以来,一连串的食品危机发生后,企业的诚信问题再一次面临全社会的拷问,企业诚信问题是当今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一个把企业自身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的企业,一个只追求速度不求质量的企业,必将丧失其生存的基础,更遑论走出国门成为全球化品牌。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逐步渗透于各个行业并风起云涌,打破了各个行业的经营格局。内企在面对外资的大举进入时,有多少内企或合资或被收购或继续做大做强或华丽转身,外资企业在给我们带来严酷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的模式和技术;在医药行业,首先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专业的学术推广模式和尖端的一线产品,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到底向外资学到了什么?是学到了“形”还是“神”?市场格局又如何?结果是,现在三级医院市场几乎被外资牢牢垄断,内企被打的溃不成军!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几十年来,又有多少内企真正悟到了外资企业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