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卫生部制定出台《全国医疗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2011年工作任务分解量化指标》,同时对其他多项服务内容也进行了量化规定。要让“三好一满意”实现“硬着陆”,应在与其配套的教育、管理及机制建设上多下功夫。
从教育入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在针对医护人员开展的经常性教育管理中,要建立完善医德医风教育制,通过组织开展多形式的主题教育,强化服务宗旨、服务理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每一位医护人员深刻理解并认可“实践治病救人,关乎事业发展”的共同使命,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提升诊疗水平上不断努力。
社会的监督作用亦十分重要。通过设立监督举报信箱、电话,定期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给患者发放征求意见函等形式,开展在岗人员诊疗服务质量评价,实行医护人员执业状况动态跟踪监督。将“三好一满意”指标与考核相结合,把跟踪评价结果作为医护人员奖惩、职称晋升以及提拔任用的主要依据。
从管理入手,引进激励促进机制
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管理者常常思考的问题,医院也不例外,要利用好物质激励手段。如通过改革个人收入分配机制,科学设计薪酬制度,实行个人工资、津贴定岗定薪,按劳取酬,向突出贡献者、业务骨干和急需人才倾斜;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还要有效运用精神激励措施,如全员参与的激励,重大决策先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发扬民主,让职工在参与中自我激励,让他们有能力从事更具挑战性和竞争性的工作,在实践中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从建制入手,创设沟通互信平台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不和谐的主要根源在于医患信息不对称,对话不通畅。应建立完善有利于双方充分理解信任的互通机制,创设交流互动平台。即要求医生接诊时一方面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病情、治疗措施、注意事项,同时信守职业道德,为患者提供最佳诊治方案。引导患者在对病情、治疗方案、治疗措施以及医护人员配备情况基本明了的情况下,遵守医院的各项制度规定,尊重医护人员的人格与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