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明确了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和激励机制,将全科医生的培养上升为国家行动。此举也吸引了相关教育、培训、信息提供机构的参与。
众所周知,新医改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而全科医生是这个体系中至关重要的要素。要让老百姓愿意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看病,关键在于提高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和质量,而要提高医疗水平,关键在于有足够的、高水平的全科医生。
制度刚刚起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路瑾在谈到一种名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疾病误诊率高达60%以上时非常感慨: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科疾病,症状主要有骨痛、骨折、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等,这些临床表现没有什么特异性,病人可能因此会去骨科、呼吸科、肾内科看病,反复治疗但不解决根本问题,几经周折才会发现是血液科的问题。“60%以上的病人都会有1年左右曲折的就诊史。”路瑾说,“如果骨科、呼吸科、肾内科的医生除了自己的专业以外还具备一定的多发性骨髓瘤知识,那么病人的就医历程就不会这么曲折,也就能抓住有利时机早诊早治了。”
像多发性骨髓瘤这样在临床上没有特异性的疾病并不少。当前的医学模式中,各个学科的发展越来越专,很多医生也越来越像“专家”,除了自己的学科,其他的基本不了解,所以,常会发生病人辗转多家医院、多个科室,历经曲折才最终确诊的情况。因此,有人戏称,三甲医院最好的专家是分诊台的护士,因为是她根据症状为病人分配合适的科室。其实分诊台的护士一定程度上就承担了全科医生的部分角色。社区医生不需要会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这样的疑难病症,但对这类疾病的知识应该有所掌握,遇到这样的病人能正确地引导他们到大医院血液科就诊。这也说明,全科医生要当好“守门人”,需要相当高的素质。
据了解,国际上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已有上百年历史。据医学总部设在美国,全球领先的为医疗、护理及制药领域的学生和专业人士提供信息服务的出版商——威科医疗专业与教育部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苏珊·卓斯柯女士介绍,美国的专科大医院不接待没有预约的患者,患者一般先看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大部分问题可在社区医院或私人诊所解决。解决不了的才开转诊单让病人到专科大医院看病。在美国,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培养、技术水平、收入相差不是太大。医学生在经过“4年本科+4年医学专业”学习后,根据自己的性格、特长和爱好选择是去做专科医生还是做全科医生,然后再分别进行3~4年的住院培训。
但我国的全科医生制度刚起步不久,目前全国只有全科医生和助理医生7.8万人,而且学历整体偏低。我国全科医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城乡基层医疗服务的需求。对此,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首要工作是人才培养。这就需要对现有的教育培训、执业模式、激励机制等进行系统改造,以适应疾病谱变化的趋势,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
此次,《指导意见》提出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中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发力人才培养
根据《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全国应当有27万~41万高素质的全科医生。陈竺指出,在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中,全科医师培训是一项关键工作。政府决定今年在全国开展规范化的全科医师培训。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在接收媒体采访时强调,我国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体制、医学教育体制都不同。
借鉴国际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指导意见》明确了全科医生的“5+3”培养模式:前5年是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毕业后需要再经过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副主任郭爱民介绍说,全科医生的训练方式不同于其他专科医生,如内科医生在训练时只要在内科的三级科室轮转,掌握内科疾病的治疗,而全科医生的训练是在内、外、妇、儿等二级科室轮转,还要在社区基地进行实践,学习的知识面更广,接触的病种数更多。
据了解,截至2011年,全国近130所开设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的高等院校中,约一半(63所)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其中只有28所将全科医学设为必修或选修课,12所院校开展了社区实习课程。而这其中,开设招收全科医学研究生的院校只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几家高校。
由于全科医生服务于所有性别、年龄、职业的病人,因此,要求他们要有较宽的医学知识面、较高的综合素质,但即使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也会遇到不熟悉的疾病,因此,除了学校教育,无论是全科医生还是专科医生,都需要终身学习。
在美国,一些教育、信息提供机构深入参与到全科医生的培养中。苏珊·卓斯柯女士介绍说,高素质的全科医生需要长期的培训和临床实践积累。美国的全科医生欢迎那种短期的、对临床有实际帮助的培训,最好能边学边用。威科医疗出版的《5分钟临床诊疗咨询》这类工具书就成为全科医生案头必备的好帮手。此外,威科医疗还推出了网络版本,医生可以方便地通过智能手机查询。威科医疗与美国家庭医师学会合作,医生通过查询学习就可以获得继续教育的记录和学分。
看到中国在推动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方面所做的努力,威科也加大了在中国的业务拓展力度。卓斯柯女士表示,威科将加快引入适合中国全科医生需要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