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药”不如用好“药

发布日期:2011-09-21  |  浏览次数:73731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疾病的治疗,是用“好药”还是用好“药”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这个问题要辩证的看。

什么是好药?疗效好、价格适宜,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好药。

患者的疾病就是医生要解决的问题。常言道:“医是枪,药是弹”。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使用药物治疗。

但是,是药三分毒。药是一把双刃剑,有适应症和禁忌症,也就是既可治病也可致病。使用不当,不但病治不好,反而延误病情,甚至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

并不是价格越贵、越是新的药是才是好药。真正意义上的好药是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价格便宜、使用方便,能够“药到病除”的药就是好药。比如青霉素,已经应用了半个多世纪,仍是临床医生治疗细菌感染类疾病的首选药。又如硝酸甘油,每片不过几分钱,但它是公认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命良药。再如阿司匹林,在解热镇痛、消炎、抗风湿等方面疗效显着,虽然便宜,但长盛不衰。

但是,生活中,不乏有些患者惯于向医生点名要价格高的“好药”,总认为价格便宜的药不治病,还有些患者喜欢参照报纸杂志上的广告,到药店购买“好药”自行服用。认为药物的名气越大越好,产品越新越好,价格越贵越好,用药越多越好,进口药比国产药好。这些认识都属于对“好药”的认识误区。对药物的好坏的认识应该从药物作用、效果、适应证以及是否有毒副作用等方面去理解。只要具备安全高效、价格低廉、服用方便的特性就是好药。

一个药能治好,何必用2个3个呢?有价廉的何必用贵的呢?因此,用药不在多,而在于准。治疗疾病的有效程度,主要看是否对症用药及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疗效好坏并不取决于是否使用了贵重药、新药或进口药。不论是国产药还是进口药,只要是符合药品质量标准的合格产品,都是有效的。

药再好,用不好,也不能起到治病的目的。

所以说,用好“药”,才能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怎样才能把药用好?药物治疗效果的好坏,从临床路径来讲,需要多学科(专业)的联动(分工、合作)。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一个药物治疗的最优化需要医生对基础疾病正确的诊断、正确的医嘱;药师的正确调剂与调配,参与个体化给药方案的设计(是使用浓度依赖型还是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先抑后杀还是后杀先抑等);护士正确配制与正确给药,正确的观察、记录、与医生一起查房;与临床上很多检验指标(客观指标)与评价药效指标密切相关,检验科检验的准确性,影像学(放射诊断、超声、心电等等)指标也会影响疗效的判断。

此外,营养科在对临床患者的膳食结构进行调整时也应考虑对药物疗效的影响,患者本身的依从性、对自身病情的描述的准确性(主观指标)和经过头一天药物治疗后,医生查房时对自身病情或体征改变的描述与护士记录的情况是否一致,心理学干预也会影响药物疗效等等。可以说医疗机构中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各学科、各专业的专业人员都是药物治疗的行为人。

随着医改的逐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国家初步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目的就是要解决公众普遍反映的看病难吃药贵的问题。合理用药关键在于用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