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与社区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与资金投入额度,各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硬件保障条件均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与这种发展形势不相适应的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运行状况并不理想,少数地方甚至出现业务不足,难以为继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群众对设在家门口的医疗卫生单位的信任度与倾向性。
为改变这种被动、不利局面,解决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才瓶颈问题,不少地方积极探索,采取一些创新的措施与办法,努力为缓解当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寻找新路子、新模式。
如温州市采取与专科院校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方向,值得各地认真思考与借鉴。同时,宁夏日前做出规定,将卫生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作为医务人员职称评聘的硬条件,强调未到县级、社区及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定期服务或不满服务期的不得申报上一级职称评审。无疑,这是一项有益于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好政策。但仔细想来,感觉此项政策意犹未尽,还有必要在实质性操作上做一些拓展与延伸,即要求医务人员通过深入一线,服务基层,在既能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又能使自己增加临床工作经验,提高技术服务水平的同时,将服务层面向村级卫生室延伸,并鼓励他们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长期工作,留在基层为服务基层群众医疗卫生保健需求贡献力量。当然,这需要政府及主管部门从政策、待遇、成长空间、发展项目等方面向他们重点倾斜与激励,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扎根基层,成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换句话说,既然有了宽松、有力的政策支持环境,有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供其施展专业所长的空间和舞台,他们必然会把个人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在服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中体现自身价值。
说实在的,作为医务工作者,要想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基层锻炼经历十分难得,也必不可少。通过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开展技术服务与业务指导,将会有效增加他们将理论知识融入临床实践的机会,接触更多的临床病例,从中学习掌握到许多有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转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技能,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组织管理能力,并为日后开展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奠定基础。而且,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日益重视,将会在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上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如建立县级上医疗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长期对口帮扶机制,通过临床服务、临床教学、手术示教、病例讨论、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解决医疗技术难题,培养业务骨干。
所以说,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方兴未艾,基层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大有可为,相信有不少医务工作者通过服务基层,感同身受,会热爱上这份工作,进而投身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中,如此必将极大促动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诚然,基层扎根人才比基层服务经历更重要,更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