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的行情中,医药板块普遍超越大盘,给投资者带来较丰厚的收益,而进入2011年,医药板块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银行股已经横向震荡了长达两年之久,尤其是地方融资平台问题,长期以来遭到投资者质疑。到底这两个板块前途如何?本期《中证面对面》节目我们邀请到上海重阳投资合伙人、基金经理陈心先生和北京京富融源投资总监李彦炜先生为大家解读医药和银行板块。
通胀压力不小
主持人:很长时间以来,大盘一直显得“犹豫不决”,经济增长不确定是很重要的原因。二位如何看待现在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大盘未来走势?
李彦炜:对股票市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资金。我年初有一个观点,只要是加准备金,大盘就不行,而加息则可能引发股市上升。从上半年的情况看,加准备金力度比加息大很多,所以上半年市场出现结构性下跌。在上半年的市场中,频繁加准备金率导致了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表现在生活中就是流动性好的股票被卖出,流动性差的房地产、艺术品反而上升,这个现象无论对股市,还是对经济都很不利。
陈心:对中国经济我们是偏乐观的。近期经济增速放缓、各项指标走软趋势明显,我们认为这是国家政策调控的必然结果,货币政策偏紧造成了一些经济活动降低。市场对紧货币政策是有所预期的,因为2009年、2010年将近发了20万亿货币,从平均趋势来看严重超发。这需要时间来慢慢消化,从这个角度讲,货币政策未来还会保持偏紧,即使加码,空间也不大。从这个角度说,短期内市场估值水平出现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比较小。
主持人:通胀一直是市场非常关心的方面,年初时市场一度预计5、6月份通胀将会见顶,现在看时间肯定要向后推迟。你们怎么看未来的通胀发展趋势?
李彦炜:我个人认为通货膨胀实际上承担了外汇兑换的成本。现在央行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3万亿美元的资产,也是对应发行人民币的货币量。去年美元升值了5%,那么资产负债表产生了5%的亏损,只能通过增发货币来解决,美元升值就事实上推动了国内通胀水平的上涨。如果汇率制度问题不解决,央行被迫吸纳过多美元,通胀基本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改善。
陈心:通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结构性因素、货币超发、外汇占款因素,还有一些周期性的因素。其中,一个不可逆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当人均收入增长以后,让他多付出一分努力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会更高,所以劳动力成本增长的中长期趋势是不可逆的。至于其他因素,货币政策、结构性因素等,这些都会通过政策的微调、整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是可以慢慢消除掉的,至少可以弱化。
综合来看未来的趋势,CPI可能会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预计在3、4%的水平。同时因为经济转型、经济基数大,经济增长速度也会从过去的两位数慢慢的降到7到9的增长幅度之内。这种态势就是我们下一轮新的经济增长中的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