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安:药品涨13倍 杀死了多少中国人

发布日期:2011-09-23  |  浏览次数:64508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慧聪制药工业网】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一种出厂价15.5元的药品,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最后价格涨到213元售卖到患者手中,利润达1300%。

    这样的利润率,即使是在残酷的、血腥的、毫无人道的资本主义社会,即使是在“吃人不吐骨头”的万恶旧社会,都是难以想象的。遗憾的是,这种不逊于贩毒的暴利,却发生在“无比优越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在党的领导下,作为“事业单位”的公立医院。

    如此暴利的后面,却是众多弱势群体在“有病等死”;是众多普通百姓“一病回到解放前”;是多数工薪阶层因生怕家庭成员生病而不得不捂紧“钱袋子”;是多数中国人因此而丧失了幸福感。如此离谱的药价,其实已经杀死了众多的中国人。

    造成如此怪象的原因大致在三个方面:

    其一,中国的药品管理混乱不堪。第一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带出了一个及其贪婪的团队。郑筱萸被送上断头台后,这个部门依然我行我素,接连出事。

    药监局利用GMP认证,肥了一帮权势人物和掮客,却大大提高了中国药企的成本,最终还得由病人来埋单。

    药监局大肆售卖“新、特药”,产生了一大批“红顶新贵”。2005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共批准81个新药上市,而同期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竟达1113个,新药申请更是超过万件,达10386件之多。

    笔者曾听一家大型医院的领导介绍,原本500毫升的一种输液瓶,只需要6块多钱,而改成小包装后,同样成分的250毫升计量,却需要14块多钱,价格翻了两番多,完全是“新药”可以重新定价惹的祸。

    正因为“假新特药”的泛滥,中国经过连续20多次大规模降低药价,却使药价大规模罕见地攀高。

    其二,药品流通乱象丛生,集中采购“只卖贵的,不买对的”。出厂价15.5元的芦笋片,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最后竟涨到213元售卖到患者手中,这中间环节肯定账目混乱或者根本就没有账目,一大批人靠“吸病人的血”而暴富。

    作为一个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中间环节出现如此乱象,关键是利益集团在其中起作用。湖南省2010年度集中采购药品投标报价,把出厂价仅15.5元的芦笋片,弄成了136元的指导价,政府那么多的考察费、调研费,难道都被狗吃掉了?

    其三,医疗收费中的“重药轻医”,鼓励着医院用贵药。按照我国医疗价格政策规定,医院购进每一种药可以在进价上加价15%卖给患者。医院如果按照15.5元的价格购进芦笋片,只能加价2.33元;而按照185.22元的价格购入,则可以加价27.78元,立马多获利十多倍。

    中国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也是导致普通老百姓不敢消费、捂紧“钱袋子”的最重要原因,一个有着稳定收入的工薪阶层,好不容易存上十万、二十万的,还不够家庭成员一场大病的花销。

    如果“看病贵”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中国的“内需”就难以启动。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