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老百姓看病贵难题、遏制药价虚高的医保目录,反而成了一些药企乘机涨价的快车道。之所以如此,除了医保目录制定和药品价格核准部门存在腐败、寻租和权钱交易之外,还有医保目录药价形成机制缺少善治意识而导致的人手不足、专业限制的监管难题。
目前,核准医保目录药品价格的是国家发改委。而发改委定价的流程是:企业提出申请,当地物价部门备案,然后报送发改委。面对几百种,甚至上千种药品的涨价申请,别说几百人的发改委,就是几千人,又能如何一一核实?因此,医保目录药品涨价,与其说是一个腐败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缺少善治的问题。
所谓善治,是一种通过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社区和公众,甚至国际上的互动、协调、合作,以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得以实现的管理过程。现在的医保目录药品定价过程,只有企业和政府,而且还以企业为主。在价格制定过程中,公众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参与和监督被排除在外,这就造成了企业贪婪逐利,而政府监管力不从心的局面。
设定医保目录是为了保证用于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公共资金效益最大化,如果任由医保目录药品价格上涨,必然会让公共利益受损,最终危及公众。公共利益的看管不仅仅是政府部门一家之责,相反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具体到医保资金的使用,就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医保目录药品价格的制定不该由政府说了算,而应该广泛吸纳民智。比如,聘请中立的机构核准企业涨价申请,由专业人士把关,彻底遏制医保目录药品涨价的冲动,等等。
目前的医改陷入一个怪圈。一些医改措施,无论是医保目录,还是基本药物目录,无论是阳光配送,还是集中采购,都存在一个悖论:打击药价虚高的制度,反而进一步助推了药价虚高;制止医疗腐败的措施,反而又促成了另一种腐败。这恐怕不仅仅是制度失守的问题,也有我们在医改过程中,医改的主体过于单一,缺少善治思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