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称,深圳不久前恢复了已中断12年的医院等级评审,该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许四虎称,首批评审对象是全市39家二级医院,评价标准依据《广东省医院评审标准和评分细则(二级综合性医院)》(下称“《细则》”),和过去侧重医院硬件设施建设不同,新一轮评审重点放在医院公益性、改进医疗服务、患者安全、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
应该说,将“医德”考核纳入医院评级,的确是大胆的创新。不难设想,既然医德有亏将牵连到医院的评级,那么,评级这事儿即便不能算作医院的头等大事,恐怕也多半不敢怠慢。假如因为医德环节上有所闪失,最后连累到医院的整体评级,相信医院自己也不能接受。可见,将医德纳入医院评级,本质上其实是将医德与医院的利益直接或间接地挂上了钩,即便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医院也应当重视医德的建设。
不过,医院评级引入“医德”参数,固然是聊胜于无,其设想和初衷大约也是出自善意。但是,评级是否真的能如愿以偿地评出“医德”,其实还并不能太过乐观。
事实上,尽管将医德纳入了评分,但评分所占的比例其实仍然有限。君不见,即便是医院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发现了用假药、变质药物、收受红包、回扣、开单费、介绍费等行为,医院也不过是被扣除10分;至于病人满意度所占的4分,以及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排队时间过长的扣分,更是可以忽略不计。不难看出,相比医院评级的其他硬性指标,医德方面“小不忍”,其实还没有严重到“乱大谋”的地步。不仅如此,为了在其他权重更大的硬性指标上交出好成绩,医院方面恐怕还真是不能因为“医德”这个芝麻而丢了西瓜。
从这个角度来看,医院评价其实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当下的医疗体制和医疗生态,既然医疗机构仍然需要追逐效益,医护人员的收入也仍然要与医疗服务的收入挂钩,趋利化的医疗显然不会因为评级而彻底改变。而在这一背景下,指望将一个微不足道的医德“参数”纳入医院评级便能考出“医德”,自然胜算不大。
相比医院评级的其他硬性指标,医德方面“小不忍”,其实还没有严重到“乱大谋”的地步。不仅如此,为了在其他权重更大的硬性指标上交出好成绩,医院方面恐怕还真是不能因为“医德”这个芝麻而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