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医院运行监管处处长钟东波在卫生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卫生部将通过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总结经验,在全国推进医药分开。其中他提出,医生的薪酬制度、考核制度、对处方行为的监管对于医药分开也很关键。他认为“‘医’不仅是医疗机构,还有医生,所有医疗行为最后都要落到每个医生,对机构的激励机制理顺之后,对医生激励机制的理顺也很重要”。
目前,医药分开基本上有四种模式,推行哪一种模式都各有利弊得失,所以官方才表示全国统一推行哪种模式尚需总结评估,迄今未有定论。但一种共识却早已经形成:推进医药分开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即破除以药养医,将医疗服务与药物产生的经济链条斩断,结束医院及医生们依靠卖药物养医的日子。不管最终采用哪一种模式来推行医药分开,始终是万变不离其宗。
为什么首先强调医生的薪酬制度很关键?因为很多时候,大处方、大检查的确正是因之而起。这些年来,医院收入主要靠卖药所得。为了让医生们死心塌地地多开药、多开利润高的药物,在薪酬待遇上施行的是“低工资加奖金制”。医生们被当成业务员来管,医院对之进行经营业绩考核,只发给他们很低的基本工资。医生们要想获得高收入,得自己多想办法,比如多开药物、拿高奖金,甚至是吃药物回扣。在这种市场味十足的激励制度下,医生们很容易变成卖药的商人,选择让病人多吃药,想办法制造及诱导医疗消费,提供过度医疗。
要铲除这种医疗潜规则,改变现状,就必须得重新调整考核及制订医生薪酬考核办法。比较好的一个办法是,在公立医院推行“医生年薪制”,根据在不同岗位上医生的实际工作量,按照需要付出的诊疗时间、技术难度和消耗的体力与脑力、救治过程中承受的潜在风险与压力大小、工作资质级别等这些综合因素,来制定出合理的薪酬水平。而不是再像现在一样,大家都吃低工作,却简单而野蛮地根据接诊人数、开药物检查多少等这些业务指标来分配收入,拉开医生们的收入水平。
实际上,大多数医生也并不喜欢这样糟糕透顶的分配方式。前不久,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95.66%的被调查医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相符,这与2009年进行的上一次调查相比,又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一些顶级医疗专家月薪仅四五千元。
在不少发达国家与地区,其实都在施行医生年薪制,医生们的劳务价值得到科学而客观的合理评估,获得阳光的收入。比如在香港地区,公立医院医生被纳入公务员编制,享受固定年薪,有可预期的丰厚退休金,均由政府全额支付工资,并受到廉政机构的监控,违者很容易受到停牌、取消退休金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罚。这种制度安排,大大减少了医生们乱开药物吃回扣的可能性,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分开。即使在英美这些最崇拜市场力量的发达国家,同样施行的也是医生年薪制,根据受教育水平及工作能力与工作量,来合理地制订医生们的薪酬待遇。
而在我们国家,几年前曾一度传出要 “在医疗事业单位试行年薪制”的改革,但最后因为阻力太大而没了下文。现在,或许是应该重提这种改革的时候了。如果不在医生薪酬制度这方面做出改变,经济链条没有被斩断,医药分开的改革手段再怎么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可能都难以抵达原本的初衷——破除以药养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