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竞争为中心的医药营销,使得中国医药企业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在营销的博弈中,找到了生存和发展之道,但在内功修炼上、内涵发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此前提下,鼓励中国医药企业采取更大的动作,无异于鼓励它们冒险、涉险。很多企业要么处于竞争僵局,市场不温不火,要么呈现出衰退迹象,纠结于众多不知如何解决的“怪圈”中。
长期以来,中国医药企业通过在营销中强化优势,抢占市场,抢占机会。长期积累下来,企业虽然形成了较强的竞争能力,但在企业功能建设上进步不大,综合实力和营销机能与市场规模不相匹配。营销能为企业家带来利润,同时企业家也决定着企业的营销战略,决定了企业能否实现营销升级从而造就超级企业。为数不少的优势企业在国际化或品牌并购方面动作较大,但智力资本积累不足,没有合格的企业家和优秀的经理人作支撑,营销动静过大无异于在冒险。中国医药企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却因基础薄弱使营销无法顺利升级。
此外,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由于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由于我们处于世界产业链的底端,所以,中国经济拥有巨大的战略空间。但对医药企业来说,占领这个巨大的战略空间是通过行业增长空间实现的。行业增长空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销售量的增长空间,表现为市场的持续扩大;二是销售价值的增长空间,表现为产品持续升级。如果一个行业市场持续扩大并且伴随着产品升级,行业就会表现为突破性增长,保住一头,医药企业增长也不成问题。如果两个方面都出现问题,那么,在行业增长乏力的前提下,医药企业必然处境艰难。
一方面,医药企业营销的战略空间巨大,另一方面,行业增长压缩。这对纠结反映的是中国医药企业在把握企业发展和行业周期之间的关系方面还不成熟,还缺乏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