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分开”两次改革的“芜湖模式”

发布日期:2011-12-10  |  浏览次数:90515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最近见有撰文认为,芜湖市属8家公立医院的药剂科重新划归各医院管理是芜湖“医药分开”的夭折,是芜湖医改“走回头路”。更有甚者,认为是某种“利益”驱动了这次回归。这种观点是对芜湖医改“医药分开”深层次改革的错误理解和歪曲。

一、率先启动,建立医药分开的芜湖模式,成绩显著

2007年底,芜湖市启动医药分开改革。从2008年起,市属8家公立医院的药品销售加成比例由原15%下降为10%,加成收入采用“收支两条线”方式进入财政专户,年终根据考核结果,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全额用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2009年,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加强医药分开管理。2010年,通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使药品价格下降31%,间接让利6944万元;药品加成比例下降5个百分点进行销售,我市8家公立医院共销售药品3.57亿元,直接让利于群众1626万元,两项合计减轻群众药费负担8570万元。三年来,市属8家公立医院平均药品费用占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规模最大的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为43.05%,2009年为39.45%,2010年为38.48%,2011年上半年为34.5%。医药分开改革三年来,我市累计减轻群众药费负担1.6亿多元。

二、深化改革,完善医药分开的芜湖模式

(一)第一次“医药分开”改革存在问题

1、自2007年以来,我市以“医药分开”改革为突破口的公立医院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药价虚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实施物理上“医药分开”,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问题,也难以阻断医药代表的药品促销行为,难以切断药品供销商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利益链。虚高的药品价格,也扭曲了医疗服务行为,损害了患者利益,群众“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药剂科回归医院是“医药分开”向深层次推进。

第一次“医药分开”改革,将各家医院药剂科划归“药管中心”成为“调配中心”管理后,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将药剂科回归医院绝不是“穿新鞋走老路”,而是“医药分开”的向前推进。理由如下。

(1)评审等级医院的需要:药剂科是医院内设科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不设药剂科在卫生部等级医院评审时将被否决。按照等级医院评审要求,卫技人员与床位数比为1.03:1,而药管中心作为全额事业拨款单位,编制受限,药剂人员编制三年未调整,这不但影响等级医院评审,还将制约医院的发展。

(2)深化“医药分开”和药剂队伍管理工作的需要:各医院调配中心(原药剂科)人员通过医药分开三年,医院和药剂科与药品的利益链已基本切断,无需再捆绑在一起进行管理。且市药管中心与调配中心(原药剂科)、调配中心与调配中心间人员无法流动,人员管理障碍重重。

(3)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和临床药事管理的需要:下属8家医院调配中心(原药剂科)因受编制限制,人员老化,整体业务水平偏低。且药剂人员属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之一,在职务晋升中,若无主管部门审批(非卫生主管部门管理的单位),这部分人员无法晋升,因而必将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药师队伍的稳定性。

(4)绩效考核的需要:8家调配中心(原药剂科)仍为医院的窗口科室,其服务质量和态度,医院无权考核。而药管中心也无法对分散在各医院的调配中心的服务实行精确考核,如何实施统一绩效管理难度较大。

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回归医院来化解。对药剂科人员实行医院和药管中心双重管理。

这次回归,绝不是“走老路”,而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医药分开”的模式。一是药品销售仍然与医院收入无关,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医院仍然不“卖药”;二是医院科室得到完善,临床药剂事业得到发展;三是药剂人员积极性得到提高,解决了职称晋升和与医院职工同工不同酬问题;四是有利于强化药剂人员为临床一线从事药事服务的职责。

(二)“医药分开”二次改革新举措。

第一次“医药分开”,最大限度地切断了医院与药品供销商之间的利益链,但没有从根本上切断医务人员与药品供销商之间的利益链,“药品回扣风”在各级各类医院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鉴于这种情况,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医药分开”的“二次改革”,把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加成销售作为2011年芜湖市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列入今年内必须完成的工作目标。为实施好此项惠民工程。芜湖市委、市政府经过大量调研,反复论证后,制定了借鉴上海市闵行区重塑药品现代流通方式,通过再造与供应商链接的物流管理体系,挖掘出“第三方利润源”,补偿医疗机构因取消药品加成销售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为使医务人员受鼓舞,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采取“一升一降一增一兜底”的补偿思路,增加医务人员的劳务收入,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一升:适当提升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一降:降低部分大型设备检查的费用;一增:增设药事服务费;一兜底:各项补助不足弥补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收入时,由财政兜底。目前,药品零加成销售工作,作为芜湖市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突破口,既是完善芜湖医药分开模式的一项重大举措,又是实实在在地让利给老百姓。目前成效逐渐显现,全市8家公立医院药占比从2006年的49%降到2011年的38%;门诊人均费用比同等兄弟城市同级医院下降30元-80元;人均住院费用下降2000元-5000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更趋合理和规范,并受到卫生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