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在市场中的风雨飘摇和跨国公司的无坚不摧往往形成鲜明对照,为什么有的企业在不断扩张中做大也做强了,有些企业却深陷泥沼难以自拔?
典型的案例是东盛。作为民营企业,东盛由茶叶起步,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后转入医药领域,并在不到10年时间里,通过收购、控股和参股等方式一路高歌,如果不靠兼并等资本扩张手段,要想实现这一步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然而,他们就像气泡一样吹起来的企业,在市场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马上出现资金链条断裂,迅速陷入危机。
扩张是非常有效且无可替代的做大的手段,又是很难玩的一种游戏。企业规模扩张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大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和获得以下好处:
第一,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一方面,专业化产生的规模报酬递增会为企业带来单一产品、工厂水平上和多工厂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减少价格竞争,阻止可能的新进入者。另一方面,可以使用更先进的机器设备进行专业化生产,综合利用副产品,提高购销环节讨价还价的谈判力量。第二,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企业内部交易替代了企业间的市场交易,可以降低合同费用、监督费用、采购费用、信息费用、库存费用等。第三,多元化扩张可以降低经营风险,使生产经营保持稳定。第四,确立和保有创新优势。
曾经有人提出一种名为“无限式扩张”的市场策略。该策略是美国内战时期一位战绩辉煌的骑兵将领常采用的,意在迅速扩展地盘。瑞士大药厂曾是这一策略的受益者。1920年以前,瑞士大药厂是一家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很小的化学制造厂,仅生产一些很普通的纺织染料。后来,它孤注一掷将全部资金押在发展维生素生产,“无限式扩张”,以数倍教授的薪水请发现这些物质的学者来继续研究这种医学新产品,直至占据世界近一半的维生素市场。
另一方面,扩张致死的企业也比比皆是,有些可能是规模不够经济,但大多还是没有解决好企业内部边际管理成本MCI的问题。
首先是规模经济不显著。
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优势,而单位成本的降低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在数量和速度上的提高,而不是企业规模的扩张。在一个企业拥有多家工厂(或多条生产线) 的条件下,是否存在规模经济,主要取决于每家工厂(或每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是否达到规模经济的初始点,以及能否组合为企业规模经济。如果各工厂(或生产线)的地理位置相距几百甚至上千公里,且技术不尽相同,那么,不仅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而且可能因管理和运输成本增大而变得更加不经济。
其次,业务和管理整合程度低。
随着规模不断扩张,特别是企业在若干个不同的地区市场或若干相关产品市场上运营时,业务流程和运作体系不断扩大,管理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原有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以适应新的管理需要,各种相关问题就会层出不穷,企业内部边际管理成本MCI就会迅速增加。
所以,要玩好扩张的魔方,就必须随时关注内外环境的变化,提前做好战略规划,采取合适的扩张模式,尽量做到企业间优势互补,使扩张后的企业能够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做好扩张后的组织机构管理,与本企业文化相融合,努力控制内部边际管理成本的增加,扩张才能成为发展的加速器,而不至于成为吹气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