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产业外忧内患调整是必然

发布日期:2011-12-14  |  浏览次数:58858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中国医药产业外忧内患

2010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已达近7000亿元的空前规模,比上一年增长20%,但创新药市场份额不足30%,而在发达国家专利药品市场份额占市值则接近60%,与这个巨大的市场规模同时存在的,是近6000多家制药企业(国家药监局信息是8679家,其中有约15%是饮片、卫生材料及原料药企业,还有部分企业停产或销户)。让我们来看看早已完成产业调整的美国2010年前6名制药企业的销售额情况:强生制药公司618亿美元、辉瑞制药公司501亿美元、默沙东制药公司274亿美元、雅培制药公司307亿美元、百时施贵宝公司216亿美元、礼来大药厂218亿美元。

这6家制药公司2010年的销售额约为2133亿美元,约合13562亿元人民币,其市场价值因其专利产品而得以急剧放大,它们在资本市场的“市值”可能是中国近6000家制药企业的数十倍、数百倍。这些制药企业之所以能成为制药业巨头是因为他们深谙制药行业发展的规律——一定要拥有专利产品,依靠专利法保护得到合理的高投入高回报。在将销售收入的近20%投入研发的情况下,其纯利润保持了20%的高回报率,因而获得了持续稳定的增长并成为业界主流,当然,它们也成为了行业制度及法规的参与者和制定者,在制药专业领域拥有不容小觑的话语权。

长期以来,中国医药产业受到外资企业的大举进逼,国产药品市场份额不断缩小。以占据中国药品市场份额前列的高血压药为例,《人民日报》去年11月的报道指出,2005年-2007年,占领医院市场份额前10名的厂家中,有8家为外资企业。2007年,这8家外企占高血压药医院销售额的60%以上。

去年10月,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发布的《制药企业质量体系调研项目》报告显示,在中国大陆市场,美国药企所占份额达到64%;国内位列前十的药企加起来,占整个市场份额不足5%。这不免让人想到中国用上亿件衬衫的出口才能换回一架波音737的价码。

这个报告还显示,我国医药产业以仿制药为主,创新药的市场份额不足20%。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近60%。有专家指出,中国医药产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是研发费用少、缺少创新药物、难以引领医药市场。同时,国内97%以上的国产药为仿制药,外资及合资医药企业基本占据了专利药、原研药市场。

高增长下政策不给力

在现行的产业政策下,我国对医药产业的创新激励机制相对缺乏,国际经验表明,政府的激励政策对引导制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如从2002年起,日本政府对创新药品的“加价比例”一般为70%-120%(其理由就是研发投入和专利技术)。同期,日本排名前十位的制药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为销售额的20.9%。

去年9月,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对外公布的《中国医药产业60年发展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产业快速发展严重不适应。我国医药企业目前投入科技开发的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仅为1%-2%。

在我国,医药产品招标制度在这方面存在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隐患。如对专利产品的价格也视同仿制药一般的打压,极大地贬低了原研厂家的专利技术价值;严重影响企业发展、行业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医药产业连续20多年一直保持强势增长势头毫不动摇。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数据表明,2010年同比上年增长22%,研究所据此预测,未来十年,中国药品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将会稳定在20%左右,到2019年市场规模将接近40000亿元的天量规模,成为国际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专业研究机构IMS(制药和保健行业全球领先的市场情报资源提供商)预测,到2020年左右,中国医药市场将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

现在,国家政策已经开始了适应这种趋势的调整,如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医药创新研发和产业化技术平台的扶持力度,对“新医改”和“重大新药创制项目”逐步增加的项目扶持投入,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去年10月正式实施的“新专利法”提出,只有“绝对新颖”的产品才能获得专利,这给企业的研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有,今年以来,国家将对创新型药品申报欧盟注册成功的企业安排专项扶持资金。专家指出,这些逐步明朗的政策,将促使药企专注于创新,有助于提高创新型药企的研发实力。

我国要成为真正的医药产业强国,还应该积极制定有利于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税收激励、资金支持、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大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和支持创新扶持力度,向有创新能力的医药企业集聚,使新药能优先进入国家及地方医保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建立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分担的市场风险机制等。这是国家相关部门必须要考虑的大事。如果可以,主管部门完全可以将“新版GMP”的实施和重组、兼并、联合、企业研发投资规模等等项目作为新的行业要求结合起来对企业进行“认证” ,用政策引导和指导企业联合形成合力才能发展。试想:如果联想公司当年只做“经营”(就是买、卖苹果、IBM等电脑,相当于医药公司)而不做“研发”(相当于药厂),缺乏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成为电脑业巨头。

国内药企的三条道路

随着国家医改、全民医保、基本药物制度等政策的逐步建全,医药市场越来越受到国家政策的重大影响,制药行业应该如何发展才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不仅仅是现在或将来摆在相关部委面前必须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更是制药企业也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在此环境下,医药企业几乎只有三条路可选:

一、生产同质化产品的有关企业整合、联合、兼并,大幅度收缩厂家数量,大幅度吊销同一产品的众多批准文号(有许多同一产品居然有数十个、乃至上百个批准文号,它们分散在数十个、近百个厂家!这造成行业巨大的重复投资),限定一定期限内只保留销量名列前茅、产品质量无不良记录的厂家批准文号,将大部分针对同一品种重复投资的厂区厂房财产置换成资金,集中有限的资源用于企业发展,形成中等规模才能有效抵抗市场竞争,赢得生存空间。现在的“药品招标”就是在这条路上,国家相关部门不得不采用的造成众多厂家价格惨烈厮杀的策略。但是这种厮杀反过来严重地制约了行业发展,“价低者得”对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

二、拥有专利产品的企业,绝不能在产品定价和市场营销方面妄自菲薄,一定要有合理的利润(什么叫合理的利润?可以参考辉瑞、强生公司专利产品的定价),诚然,制药业不能暴利,但更不能微利!只有获得合理利润才能继续保持研发,获得企业发展后劲,赢得国内国际市场,赢得企业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很有必要向海尔学习,这家1984年濒临破产的小企业,从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四星级”冰箱开始创业之路,现在已经是布局全球,拥有近万项专利技术,产品售价始终高于同类产品15%的世界家电冠军;

三、毅然放弃制药,转行进入食品或保健品、化妆品或其他行业发展。

不管愿不愿意,我们近6000家制药企业都会迎来以上三种情况变化的浪潮,与其守株待兔,不如主动出击,及早完成本企业在产业调整方面的脱茧,赢得新生。

(作者系贵州绿太阳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