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云南白药提出的“新白药,大健康”战略,还是同仁堂的结构重组、转型健康产业的布局,无一不表明中药企业已经在大健康产业领域展开了新一轮的“争夺战”。相比之下,中药保健品蕴含着更多的“软价值”,无形之中也吸引了众多的“淘金者”。随着我国新医改的不断深入,国民健康意识和保健消费力的持续增长,中药大健康产业将会获得迅速发展。
权衡利弊,不要把健康产业当“救命稻草”
记者:据您了解,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中药健康产品主要有哪些种类?与普通的健康产品相比,中药健康产业有何竞争优势和劣势?
王亮:目前市场上的中药健康产品主要有三大类:保健食品、药妆和日化用品。中药健康产品优于普通健康产品主要体现在:我国传统的中医食疗、理疗和养生理论影响深远;人们对于中药治未病认知的上升;中药产品的副作用小以及治疗功效强大等。但是,中药健康产品也存在着发展时间较短、受原材料影响较大、监管较为严格、没有形成品牌认知等方面的劣势。
杨涛:中药健康产业具有文化认可的优势和效果优势;劣势是中医文化很难被西方主流人群真正的理解与认可,所以中药健康产品真正走向世界难度非常大;其次,是药三分毒,用现代眼光看,目前还有不少中药或药食同源的中药是有毒性的,但有时毒性又正好是药性,如何去毒保药是个难题;最后还有中药企业决策层相对保守,没有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袁则红:保健产品的销售主要集中在大卖场,OTC药品销售主要在零售终端,这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中药企业进入大健康产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核心优势,比如同仁堂转型到健康产业,一是连锁药店多,规模大;二是品牌影响力大;三是品质控制力强。但是,中药品牌是一个老的品牌,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让老的品牌焕发出新的活力,很多中药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记者:中药健康产品并不是一个新兴事物,结合目前我国中药行业及健康产业的现状来看,您觉得中药企业是否适合拓展健康产品市场?
王亮:从目前中药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受到政策趋严、经营成本上升而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竞争加剧以及人们对于自身保健意识的增强而催生的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等相关方面的影响,中药企业发挥自身品牌、文化、研发、生产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进行中药健康产品的生产经营,提升企业的经营实力和影响力是很有必要的。
杨涛:中药企业一定不能够将进入健康产品市场当做“救命稻草”,它对企业管理与市场运作的要求远远高于目前传统的中药企业的现状。进入健康产品市场是成功中药企业的游戏和道路,企业进行多元化或相关多元化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企业可以将技术、生产能力从一种业务转向另一种业务;2、企业具有进入新领域所需的资金和人才;3、企业在新的业务中可以借用公司品牌的信誉;4、企业能够创建有价值、有竞争能力的协作方式,实施相关的价值链活动等。
谨防风险,打好“组合拳”
记者:有专家认为,健康产品是中药发展的“蓝海”,但其中的风险也非常大。在您看来,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药企又应该如何规避?
杨涛:健康产业目前早已不是蓝海,主要风险来自于决策者的决策风险、政策风险、用人风险和资金风险。作为制药企业的决策者必须注意以下六点:一是敢于授权,不管自己有没有该领域的经验;二是敢于用能人及专业的人;三是必须打造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完善的内控体系;四是学会文化建设及管理多元化团队;五是掌握品牌战略管理的方法和能力;六是资源的准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袁则红:首先,如果健康产业发展得不好,对主导产业也会产生影响;其次是资金风险,我国企业决策的流程非常短,决策者单一,甚至有些企业领导者明知投资会失败,但还是固执己见;第三,企业进入健康产业后,如果产品体系、渠道体系、管理体系等都达不到相应要求,那么对原来的营销体系队伍和公司品牌都是一种伤害。
记者:从产品角度来看,您觉得中药健康产品与中成药在开发、销售等方面有何不同?如何才能实现中药健康产品与中成药的齐头并进?
王亮:中药健康产品不是民众认知的药品,而是以保健品的面目出现。这就要求企业在开发这类产品的时候要掌握几点:安全性要高、疗效要好、适应民众自我保健的各种需求、有灵活多变的形态等。中药企业要实现中药健康产品和中成药的齐头并进,必须要有全产业链的构建意识和灵活多变的销售模式:通过建立GAP保证中成药和中药健康产品的原料供应;通过中成药的研发理清治疗范围;通过推出中药健康产品来辅助治疗相关病症;通过OTC等渠道的联合销售解决患者的病痛等。
袁则红:一是先做产品力强的产品;二是围绕产品的核心做三至五个品种,先突破局部区域再扩大推广范围;三是选择竞争不是特别大或者产品优势很明显的行业,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或颠覆性产品,这样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中药大健康产业前景广阔
记者:有观点认为,进军大健康产业已经是中药企业的现实选择,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杨涛:产业内相关多元化战略是企业多元化战略相对稳健的一种做法,这应该是成功中药企业的一个可行的现实选择,而不是所有中药企业的现实选择。因为目前很多中药企业进入大健康产业不是真正的战略选择,而是被逼无奈,比如药品研发难度大、成本高,企业已经没有研发实力,药品销售又是招标又是降价,企业已经无力支撑这个销售体系,只有搞点保健品,报批简单,价格不受控制,招商也不错。
袁则红:中药企业拓展大健康产业首先得有长期的战略规划;其次是要有在产品研发、筛选等方面的资金准备,因为医药行业的人对于完整链的营销可能还不太熟悉,所以最好先进行规模化的产品测试,根据消费者需求情况确定是否生产;再次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最后则是建立一种好的企业文化,凝聚人心才能统一认识、抗拒风险。
记者:中药企业深挖“软价值”、构建大健康平台已成为共识,您认为未来中药健康产品的发展前景如何?会呈现出哪种趋势?
王亮:作为中药发展的一个方向,未来中药企业的大健康平台构建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伴随着政策导向和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中药大健康产业将建立在以“品牌+文化+创新产品”为主线的发展方向上,逐步成为中药企业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杨涛:以往,大健康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现在是一个老树逢春的快速发展的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大健康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领域的快速增长:一是儿童健康产品;二是老年健康产品;三是营养保健与绿色食品;四是健康娱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