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后医改正当时 医改新布局初现端倪

发布日期:2011-12-14  |  浏览次数:87926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从2011年开始,在各类投资论坛上,医药行业成为最受关注的板块之一。

事实上,现在已有一批“新医改”的先行“既得利益者”。“新医改”方案实施了3年,各级政府投入了8500亿真金白银用于“新医改”,哈药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鲁抗医药、新华集团……一批生产基本药物的企业成为直接受益者。在基本药物流向农村市场的过程中,国药集团、上海医药、广州医药等一批流通企业,也分享了“新医改”好处。不过,明眼人一眼就可发现问题:分享“新医改”蛋糕的还是“新医改”之前“旧秩序”、“旧体系”里的“老企业”,中国医疗行业,一直未有大的变革,市场化程度极弱。

对于历时3年的新医改进程,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给出这样的判断,“医改进行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是管办不分。到现在还没有看到一份像样的管办分开的文件。哪里是所有权,哪里是经营权,边界在哪里?鼓励多元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看着投哪儿都行,但实际是投哪儿哪不行。”

然而,也并不尽是绝望。笔者历时半年观察,发现还是有企业看好医疗市场,陆续在“新医改”前后凭借勇气和毅力介入了医疗领域,并小有成绩。它们大致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一、深耕农村医疗市场。无论如何,“新医改”加强、改善基层(尤其是农村)医疗服务水平的决心是肯定的。九州通、云南东骏药业等一批民营企业早已布局农村医药流通领域,在“新医改”后,继续稳扎稳打;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则致力于把自己打造成政府对基层医生培训服务的提供商。

二、强势介入公立医院。“新医改”后,不少大型公立医院均有社会资本进入。尽管进展并不顺利,但毕竟是个开始。而前年泰国仁爱医疗集团与武警总医院因为采取的是非股权合作的方式,进展顺利,基本实现了双赢。

三、做连接患者与医疗机构的第三方。公众看病难是显性矛盾,这些第三方,正努力使自己成为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的润滑剂,使患者享受更加高效和对症的医疗服务。相比于强势进入公立医院,此前汉深医疗网络所选择的“第三方医疗方案提供商”,是个相对安全的角色,且市场空间巨大。

于明德把这些淘金“后医改时代”的企业称之为“星星之火”。它们如同进入现有医疗体制的鲶鱼,在激活现有医疗体制的同时,也将给自己带来巨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