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证券网报道,国际上维生素C目前的价格是3美元/公斤,而在2009年是12美元/公斤,可谓是跌到“地板上”,相较2007年,维生素C价格从2006年的3美元/公斤一下子涨到9至10美元且供不应求,自是冰火两重天。
市场正常波动总是避免不了的,但像这样大起大落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为拯救陷入冰窟的维生素C行业,有关部门纷纷推出措施,2011版的产业投资目录已将维生素C列入限制发展产业,八部委联合下发的2011年维生素C生产计划也从7月1日执行,行业准入条件也正在出台中,但这些真的能起作用吗?
首先,在价格低谷期,现有厂家都有不少正在停产,谁还会新投资进入这个产业?所谓限制发展不完全是一句废话。至于生产计划,只是一种临时性的行政手段,且不说其配额分配和落实情况如何,要想解决长期问题,则根本是不可能。谁都知道,现有的价格之所以会跌得这么低,都是产能过剩惹的祸,现在产能过剩已成事实,再谈行业准入,与孩子生下来了再想到用准生证来限制“人口”有何区别?中国这个维生素C生产大国,集中了全球90%的产量,之所以未能拥有定价权,与生产过于分散、行业协会未能起到协调作用不无关系。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全球维生素C 总需求为12万吨左右,但中国“贡献”出来的维生素C却达到20万吨。市场在此情况下不跌岂不成了怪事?而在维生素C价格一路上涨,众人一片欢腾的时候,难道就没人感到担忧吗?要知道,利益越多,吸引力越大,就会有越多的新人要进入,如果协调不好,旧人自己也会忙于扩大战果,最终不就必然是今天这个样子吗?所以,别人疯狂的时候就要懂得恐惧,提前作好预防。一则适当限制价格,不要涨得太高,以免让这块肥肉太吸引人;二则及时发布扩产信息,向觊觎者高悬利剑。
其实以上道理并不是没人能懂,而是要完成这些工作,靠单个企业单打独斗是不可想象的。毕竟目前我国最大的维生素C生产企业的最大产量也不过3万吨,对市场不可能拥有那样的支配力量,因此必须联合起来。
虽然维生素C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但它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且不要说全行业联合起来,就是“四大家族”联合起来,甚至是“四大家族”中的两三家联合起来,采用比较高的能耗和污染标准,在人口出生期通过政府的行政之手控制“准生证”也并非不可能。同时,学习“欧佩克”,在价格和产量上相互协调,并在产能储备上做好准备,将报复之剑挂在潜在“入侵者”眼前。除非在技术、成本上有重大突破,否则谁敢随便进入这个行业?
俱往矣,繁荣期已过,现在是寒冬。然而,冬天就是为春天到来所做的准备。低价的作用就是将体质弱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淘汰掉,躲过严冬能够站起来的企业就是优势企业。事实证明,即使在今天这个“地板价”,有些企业还有一些利润,还在准备继续扩大产能。市场力量是如此之大,可见一斑。所以,政府应对市场尽量少点干预,对“弱者”少点怜惜之情。记得《动物世界》节目里有一段,说见到海鸥猎杀企鹅也不要去干涉,因为这本来就是动物的习性。
对于集中生产能力、发挥行业协会力量的提议,有些人可能认为它违反垄断法,不利于竞争,实际上这种担心肯定是多余的,因为市场只要不能完全阻绝新进入者,现有的市场拥有者就永远不可能一个人说了算。而政府对市场的维护,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所有人同时获益。而保持市场稳定,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就是让所有参与者同时获益的最佳选择。
在市场权力过于分散的情况下,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消费者/下游厂商的需求不能持续得到满足,生产者的投资像赌博一样不清楚是否有回报,厂房设备动不动就如废铁一般丢在那里。如果这就是我们要维护的秩序,那么这样的秩序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