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通领域是药品难以逾越的“沼泽地”
药品流通,暗流涌动,摸不着,看不透,恰似一片处处陷阱的“沼泽地”,一脚下去,下一刻就没了顶,亦如药价,一旦陷入就永远见不了光。
前不久央视爆光“天价药”,使医药流通领域的利润环节,再次成为了医药界人士以及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事实上,生产企业的纯利非常小,尤其是常用药的生产企业,更多的利润产生在流通环节。目前大多数生产企业采用的是代理制,让中间的代理商层层加价,整个流通过程存在着挂靠经营、过票经营、买卖税票、过户经营等隐性交易行为,最终导致药价高涨。
药价虚高是目前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与药品流通业的层层“剥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件药品出厂价不到一元钱,但是到了医院却翻了百倍、千倍。曾有50多家药企联名指出,高药价的根子在医院“以药养医”。医院“以药养医”,体制不畅是事实,但药品零售价比出厂价翻了65倍,体制弊端根本掩盖不了药品流通环节的腐败。
不可否认,药品流通过程中的代理商费、医药加成、医生处方费占了药价的很大部分,但是由于目前“以药养医”体制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根本改变,医院药品加成在政策上也有着合法性,代理环节就成了矛盾的焦点。实际上,税费、药品批发企业收入、药品代理商的利润和正常成本只占到药品售价的25%左右,其余药价的40%左右被看似极不合理又不可回避的环节所消耗。
事实上,大部分药厂凭自己的销售能力是无法把药品送进医院的,不得不委托中间的代理公司去卖药,而这些代理公司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打通中间环节,包括定价部门、招标部门以及医院和医生,最终让代理药品开进处方,而这些大量中间环节的存在,是逐步推高药品价格的重要原因。
在药品流通环节腐败屡禁不止、“回扣风”在某些地方甚至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天价药”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改变高药价的现状,在于现行体制的改变,而整顿中间环节,清理流通秩序,铲除灰色产业链繁复的链条将首当其冲,这也会对医药流通领域带来重大改变。
(医药行业资深人士 谭燚)
2. 斩断“灰色”利益链才能标本兼治
废除药品加成、实行“两票制”、斩断不合理利益链、重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动其根才能动其身。
药品加成政策的初衷是为了保证医院的合理利润和正常运营,但实施过程当中却往往造成医院偏爱高价药,一些治疗常见病的便宜且好用的药品却进不了医院的采购目录。假如政府解除药品加成15%的管制,让医疗机构拥有自主权,可以到市场去挖掘便宜的进货渠道,不管是患者、医保基金还是医院,都能受益。
相对而言,现在我国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取消了药品加成。这些医疗机构按新的采购办法采购的药价,平均比上一轮采购价下降33%,比国家最高零售价平均下降55%。药价虚高已经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失,并初步倒逼了药企、流通环节的改革。这些经验将会给公立医院加成政策的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因此,必须加快公立医院支付方式改革,建立科学的支付制度。这种支付方式改革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提高劳务技术价格,体现医务人员价值;二是政府财政的补助方式;三是医保的支付方式。公立医院支付方式的改革将直接倒逼药品流通领域改革,切断不合理的利益链条。
除此之外,要从根本上遏制药价虚高,必须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此前,广东实施了药品流通“两票制”, 药厂一张出库单,医院一张入库单,除此以外,流通环节任何其他票据统统不认,这样一来,中间商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这也意味着,过去药品出厂后经过多个中间商层层加价的现象将被彻底改变。随之带来的是一大批依附在灰色模式下的商业公司被淘汰掉。缺少了这些中间环节,对于制药企业、医院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缺少了中间环节可以让制药企业有更多的开销留在新药的研发创制上,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留在改善医院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上。
药品价格要回归理性,就要改变医药公司、医院、医生、包括药品招投标管理部门等各个环节利益均沾的“潜规则”。通过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采购、定价、使用、监管等环节改革,建立健康的行业竞争机制,推进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整合,完善药品价格管理,切断不合理利益链,重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医药流通领域专家 张林飞)
3. 药品流通领域黎明前的黑暗
目前我国药品流通过程繁杂而沉重,整改部门如撞“蜘蛛网”般在挣扎中显得力不从心。然而药品流通终究会在变革中走上正轨,当下,企业如何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找准自己的道路便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治理药价虚高的措施,但几乎每次降价均未能触及医改的核心,当然也无法达到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现行的医药流通体系和医药供应链中,医药厂商、医院、医生、患者、医保机构,这些本来应该平等博弈的市场利益主体由于话语权和信息获取权的严重不对称,形成了难以撕扯的利益格局。在这一格局中,政府各种消除“药价虚高”的措施在“潜规则”面前就难以发力。
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以药养医”成了滋生医药腐败的温床,直接导致药价虚高。而医药分开是医疗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打破“以药养医”,切断医院、医务人员与药品经销商畸形利益关系的肯綮之举。
事实上,在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方面,此前广东和福建推出的“两票制”值得探讨。“两票制”的实行使大包商(代理商)被边缘化,原来围绕大包商的利益和风险被转移,在两票制实施过程中,就会出现包括利益的重新分配,不规范行为的风险转移,配送体系的重组等在内的各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的手和市场的手,共同协调解决。
不可否认,“两票制”减少了流通环节,从而挤掉了药品价格中的水分,在保证厂家和医药公司利润的同时,也能使老百姓得到实惠,还理顺了药品流通秩序,有利于保证药品的质量。
由此可见,在医药流通领域进行变革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不过,这对以处方药销售为主体的医药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影响会很大,这些企业应该积极应对;与此同时,对那些有一定品牌积累的企业是好消息,尤其对品牌OTC企业是利好消息。
从长远看,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四个分开”正在逐步实施,对医药流通的整顿将加快“医药分家”的步伐,广大医药企业应该看到其中的机遇,积极拓展OTC零售市场,采取多条腿走路的策略,积极尝试在保健食品、药妆等健康领域寻找新的销售增长点和利润增长点,这样才不会在医药流通领域黎明前的黑暗中迷失方向。
(某医药企业人士 吴利民)